近年來,中國大陸快遞業務量穩居世界第一,快遞包裝問題也給環境保護帶來一定壓力。2020年,中國大陸快遞包裝廢物總量已超1,000萬噸。2021年,中國大陸快遞年業務量首次超過1,000億件,快遞包裝廢棄物還將持續增加。進一步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變得更加緊迫。
面對這種形勢,中國大陸對快遞包裝的綠色治理也在不斷深入。從快遞訂單電子化到包裝減量化,從推廣可循環使用包裝產品到加強快遞包裝基礎設施建設等,中國大陸快遞包裝標準化、綠色化、迴圈化水準明顯提升,正在積極探索規模化取代傳統包裝的路徑。2020年,中國大陸提出推動快遞包裝「綠色革命」,明確訂出2022年和2025年可循環使用快遞包裝應用的量化目標。決定於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開始可循環使用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
可循環使用快遞包裝的大規模應用確實是當務之急。回到消費場所就會發現,大量快遞中可循環使用包裝難覓身影,主動使用的商家仍為少數。有調查報告顯示,67.1%的消費者表示未接觸過可循環使用快遞包裝,不了解也未見過專門的回收據點,一些包裝甚至被作為生活垃圾直接丟棄。
關於包裝如何「綠起來」,快遞行業已探索出一套技術路徑。只不過,無論是回收利用,還是使用環保材料代替,都存在不易克服的成本問題。
據統計,如果全部改用可生物分解塑膠包裝、環保膠帶,按照2020年業務量計算,全行業將增加187.9億元人民幣成本,占快遞服務企業業務收入的2.1%左右。有分析認為,使用快遞回收箱暫時也沒有成本優勢,還有附加的社會成本:快遞員來去匆匆,缺乏時間和意願承擔回收任務,消費者認知水準不同,配合度參差不齊。
推動快遞包裝綠色轉型,需要全供應鏈從各個環節提升效益。比如,引導企業就綠色包裝等重點領域加強科技創新,從源頭上降低成本;也可以減少回收難度,比如,國家郵政局正建構郵件包裝物回收「逆向物流」模式。還應加強政策引導,對綠色生產包裝、綠色快遞物流和配送體系、專業智能化回收設施建設等專案,在資金、信貸、債券等方面給予支持,促進包裝減量和綠色循環的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此外,要加強激發公眾的環保意識,讓綠色消費成為生活習慣。有時需要用激勵手段。一家郵政快遞企業聯合電商平臺新鋪設1.3萬個綠色回收箱,2021年「雙11」期間每天準備了50萬個新鮮雞蛋,送給參與快遞箱回收的消費者。也不妨喚醒價值認同,比如,在網購下單時,可以增加付費使用綠色包裝的選項,相信有不少消費者願意為環保出一份力。
我們宣導的綠色生活方式,有時候不見得是社會成本更低的生活方式,但肯定是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快遞包裝的綠色轉型,需要做好生產、使用、回收、處理全供應鏈治理,還需要多個環節的商家、行業乃至不同城市、區域之間的協調配合。這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需要廣泛凝聚社會共識。我們為此付出的每一分努力,不僅是在成就一種更有責任感的生活,更是在塑造美好環境、建設美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