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太平洋咖啡大量關店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太平洋咖啡起源於香港,首家門店於1992年開業,2010年,華潤集團成員公司華潤創業以3.27億港元的現金收購了太平洋咖啡80%的股權,當時太平洋咖啡在港的門店數幾乎與星巴克旗鼓相當。

被併入華潤的版圖後,2011年4月,太平洋咖啡進入中國大陸內地市場,在上海開下首店,2012年9月,太平洋咖啡在內地的門店數量突破100家。

一開始進入內地,太平洋咖啡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開店,主打精品咖啡,產品客單價在30元上下,目標消費群體則是商務人士,到了2015年,太平洋咖啡已經成為內地門店數僅次於星巴克的咖啡品牌。不過,過去幾年,隨著中國大陸國內咖啡品牌不斷湧現,國外咖啡品牌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再加之現磨咖啡的價格被不斷拉低,太平洋咖啡的發展勢頭明顯不如當初。星巴克中國大陸目前門店數已經超過7,000家,規模是如今太平洋咖啡的70餘倍。

自在2022年年底開始,太平洋咖啡就陸續被曝出門店大幅關閉。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僅剩1家門店,如杭州、蘇州、重慶,也有多個城市已無門店,如成都、合肥等地。自2023年8月以來,在截至2024年10月15日,太平洋咖啡在中國大陸內地的門店數至少減少了114家,僅剩71家,且機場店佔有一定的比例。

針對大量關店的傳聞,太平洋咖啡方面並未否認。10月16日,太平洋咖啡相關負責人回應稱,「近年來,內地咖啡行業遇到較大的市場競爭和挑戰,太平洋咖啡內地門店數量的調整是戰略上的主動選擇,現有門店將持續深耕市場、提升經營品質,繼續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和產品。」

在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看來,太平洋咖啡之所以在內地經營不善,主要原因在於其開設的通常為大中型店面,門店面積較大,運營成本較高;而與星巴克相比,太平洋咖啡的知名度較低,連鎖規模較小,供應鏈能力相對較弱,這導致其在咖啡價格戰中缺乏優勢。

太平洋咖啡在內地市場的定位為中高端,菜單顯示,其飲品客單價在28-36元(人民幣,下同)之間,這一價格定位與星巴克、Costa、M stand較為接近,而在內地,想要喝便宜一點的現磨咖啡還有很多選擇,如瑞幸、Manner、庫迪、挪瓦等。

相比起其他咖啡品牌,太平洋咖啡不管在行銷上還是產品更新上的動作都較少。瑞幸就多次與茅臺、線條小狗、黑神話悟空等品牌聯動,星巴克中國也不敢置身事外,開始了與迪士尼、QQ、 YONEX等的聯名,並且進入直播間,通過團購拉低產品售價。瑞幸和星巴克都有當家的招牌產品,但仍然在不斷豐富產品線,近期均推出了牛乳茶產品,加碼茶飲賽道。而太平洋咖啡不僅在聯名上的動作很少,其咖啡產品線主要還是傳統的現磨咖啡。

相比起內地市場門店不斷收縮,太平洋咖啡目前在香港的門店數較為穩定,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2023年6月,太平洋咖啡在香港門店數為126家,截至10月,其在香港門店數約130家。目前太平洋咖啡是香港市占率第二的咖啡品牌,僅次於星巴克,星巴克在香港由美心集團特許經營,門店數約180家。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