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外送平臺間掀起價格補貼大戰,一杯人民幣5.9元的冰美式熱賣,讓連鎖咖啡業者訂單暴增,中小品牌卻苦吞銷量腰斬的壓力。這場補貼戰,成了大者恆大的寫照,也讓咖啡市場重新洗牌。
連鎖咖啡靠補貼爆單
2025年初,京東切入外送市場後,引爆外賣平臺激烈競爭。進一步加碼補貼的餓了麼與淘寶,也在4月底加入戰局。咖啡與奶茶因客單低、回購率高,成為平臺主打補貼品項,連鎖快咖啡品牌受惠最大。
以庫迪咖啡為例,北京門市訂單翻倍成長至日均600杯,高峰時甚至突破800杯,幾乎全來自外送;河南某門市也達日銷1200杯。價格補貼如滿11減10、滿8減7,將咖啡價格壓低至5.9元,激發消費者瘋狂「薅羊毛」。
6月初,庫迪咖啡在京東平臺銷售量破億杯,瑞幸咖啡也突破7000萬杯。儘管利潤不一定同步成長,對於平臺主導補貼、品牌自身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連鎖品牌仍樂見其成。
中小咖啡館陷入苦戰
然而,這波補貼潮卻讓無法取得平臺資源的中小咖啡館壓力倍增。不少業者在社群平臺抱怨業績大幅下滑,感到一遍慘烈。南寧一名店主表示,門市生意腰斬,客人被低價連鎖吸走。
更殘酷的是,許多中小店家即便降價跟進,也難敵平臺抽成與高成本壓力。一位業者透露,一杯15元的美式咖啡,扣除外送與平臺費用後,幾乎無利可圖,甚至倒賠。為留住客戶,只能自己吸收補貼虧損,長期下來難以為繼。
快咖啡擠壓中小品牌市場空間
自2018年瑞幸咖啡打出「快咖啡」概念後,連鎖品牌靠價格戰與補貼擴張,成功推動咖啡從小資走向大眾,對獨立咖啡館造成排擠。中國大陸目前已有超過24.43萬家咖啡相關企業,僅2024年就新增近4.66萬家,競爭激烈。
重慶咖啡協會曾指出,大型品牌透過規模壓低成本,占據外送市場逾九成,壓縮在地品牌生存空間,然而該聲明隨即被協會自行刪除。
業者分析,部分中小品牌雖標榜「獨立」,但產品與快咖啡類似,難以形成區隔,在價格戰下自然遭淘汰。
差異化經營是中小企業關鍵出路
儘管市場競爭激烈,有特色、定位明確的咖啡館仍具吸引力,不受低價外送太大影響。資深業者指出,咖啡具黏性與個性化需求,獨立品牌不必硬碰連鎖,可以從家庭、辦公室場景切入,發展如掛耳包等高附加價值產品。畢竟,補貼戰終有結束的一天,當市場回歸理性,高品質產品的價值將再度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