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斯國媒體Teraz.sk及財經日報HN於本(2025)年7月14日報導,斯國西南部Surany 工業區內將由中國國軒電池及斯商Inobat合資興建的車用電池工廠,目前正處程序合法性與環評爭議。
按Surany園區位於斯國Nitra省,分為北區(主要為電池工廠建廠區)與南區(物流、能源中心),目前由國營公司 MH Invest 推動開發與建設,中斯合資之GIB公司獲斯國政府認定屬「戰略性投資」,並於2025年3月獲供2.14億歐元投資補助,將產製電動車所用之磷酸鐵鋰(LFP)電池,園區訂2027年第1季開始營運。
斯國國會本週召開特別會議,反對派OĽANO黨議員Rastislav Kratky提出質疑,依據技術報告,電池廠每年廢棄物量約達 75,000 噸,但環評報告(EIA)中則僅記載 8,000 噸。K議員強調,廢棄物量的不同數據將造成該電池廠是否以應更嚴格的設施類別規範,質疑政府有圖利業者之嫌,規避保護自然環境、公眾和工廠免受工業事故影響的法律,要求國會立即召開聽證會進行調查。
為此,MH Invest回應,該投資案是在斯國前一屆 Heger 總理政府任內依法律通過,所有環評資料皆依法提送並由主管單位審核中,現階段正按計畫進行基礎建設,批評者未掌握完整程序細節,所指控屬「不實」,強調該投資案符合歐盟綠色轉型政策,將帶來經濟效益與就業。
斯國環評程序依據國內法規及歐盟相關指令制定,開發者需編製完整環評報告,並經公眾參與及意見蒐集程序,另對重大或有爭議計畫則須召開公聽會,並由環境部評估與作成結論,流程可能耗費半年至1年不等。高耗能、高排放風險的電池廠能否順利通過後續許可,還有待觀察。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