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重塑影視產業,中國大陸短劇市場規模首超電影票房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AI短劇(人工智慧生成短劇)正成為影視與網路產業的新焦點。根據《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2024年中國大陸微短劇市場規模達人民幣505億元,首度超越全年電影票房,預計2025年將成長至686億元。全中國大陸短劇用戶數已突破6億人,占整體網民超過五成,顯示此領域具強勁的娛樂與商業潛力。

AI技術的導入正加速產業變革。短劇《奶團太后宮心計》在抖音平臺播放量突破2億次,而首部付費AI短劇《興安嶺詭事》上線僅21小時即破千萬播放,收益超過人民幣30萬元。海外市場同樣反應熱烈,美國平臺上的AI短劇《After Divorce》登上全球短劇票房榜,成為跨境成功案例。

大型網路企業已積極投入AI短劇生態布局。小米推出「圍觀短劇」App,主打無廣告免費觀看,並結合自家手機與生態系統;百度整合直播與小說平臺資源,打造「小說IP—短劇製作—分發」的內容生態,旗下平臺的日活用戶已突破4000萬。京東則將短劇與電商結合,推出劇情導購式作品《伍折天重生之女帝當總裁》,全網播放量超過5億次;支付寶亦在主App設立「支付寶短劇」專區,探索由工具型應用轉型為數位生活平臺。

此外,多家上市影視公司也陸續切入。博納影業成立AIGC製作中心,推出全AI生成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並開發「一鍵AI短劇生成平臺」;華誼兄弟規劃推出全AI製作的片單,預計涵蓋7部短劇與1部電影;昆侖萬維旗下DramaWave平臺月營收達1000萬美元,成功形成「技術研發—內容分發—商業變現」的商業模式。抖音與快手則祭出高額獎勵與流量資源,吸引創作者投入AI劇場開發。

AI技術的導入大幅改寫影視製作流程。以創作端為例,生成式AI可根據關鍵詞自動生成劇本初稿,並針對劇情高潮與情感節奏進行優化。光線傳媒曾利用AI分析上千個積壓劇本,顯著縮短開發週期。

製作端則運用AI繪圖與智能剪輯技術,取代高成本的場景搭設與特效建模。全AI製作的短劇《白狐》,僅由4人團隊在兩週內完成傳統需3個月的工作量,平均每分鐘成本從數萬元降至萬元以內,降幅達70%至90%。

隨著Sora 2等新一代AI影片工具的成熟,AI短劇可達到接近4K的畫面精細度,語音與口型對位也更自然,並支援多語言對話生成,讓創作門檻進一步降低。

臺灣長期累積豐富的文創內容與細膩敘事能力,若能結合AI劇本生成、動畫合成與剪輯技術,可有效降低製作成本並加快開發速度。對於中小型製作團隊而言,AI短劇提供了以低預算測試市場、快速更換內容的新模式。未來,臺灣可利用在地故事題材,打造具文化辨識度的AI原創短劇,搶占亞洲AI影視產業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