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面臨漫長的求職煎熬。最新的 《勞動力調查》(Labour Force Survey)顯示,2024 年有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在完成學業後長達兩年仍未找到工作,其中一部分人甚至超過兩年仍處於失業狀態。這一現象不僅反映出勞動市場的疲弱,更揭示了經濟結構與教育體系的深層問題。
失業的持續性正在為年輕一代留下「職涯疤痕」(Scarring Effect)。研究顯示,初入職場延遲一至兩年的畢業生往往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處於落後地位。2024 年全國失業人口已超過 262 萬,其中近 89 萬是大學畢業生。這不僅是統計數字的惡化,更意味著數以十萬計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無法將所學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問題的根源之一在於投資不足。孟加拉的就業崗位主要來自私營部門,但過去十年私人投資幾乎停滯,2024 年甚至呈下降趨勢,且多以外資為主。本土資金未能轉化為持續的產業擴張,導致就業機會極度有限。結果是畢業生湧入市場卻缺乏足夠的崗位承接,使高學歷失業率不斷攀升。
教育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落差同樣嚴重。許多大學和學院畢業生雖擁有文憑,但缺乏與產業匹配的技能。語言、科技、專業課程品質不足,加上師資短缺,使「學歷膨脹、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明顯。對雇主而言,畢業證書並不足以證明職場即戰力,導致有限的就業機會未被有效利用。部分高階技術職位甚至需要從國外引進人才,這進一步凸顯了本地人才培養的缺口。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受教育程度越高,找到工作的時間反而越長。許多本科與碩士畢業生選擇等待孟加拉公務員考試(Bangladesh Civil Service,BCS)或政府職缺,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中學或高中的畢業生則更容易在勞動市場上找到基層工作。這種「學歷越高、失業越久」的結構性矛盾,正逐步削弱教育對社會流動的正向作用。
在官方定義中,只要一個人在上一週內沒有工作,甚至連一小時也沒有,或是雖然可隨時工作但仍未找到職缺,就被視為失業人口(Unemployed Population)。然而,這樣的定義在孟加拉的現實中幾乎殘酷:僅靠每週一小時的工作根本無法維持生計。再加上近 1,000 萬人被歸類為「就業不足」(Underemployment)或「隱性失業」(Disguised Unemployment),真實的失業與不充分就業問題比數據顯示的更加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