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秘魯汽車產業發展概況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汽車產業

秘魯汽車產業完全依賴進口,無本地製造能力,進口無管制,成為市場發展的核心特徵。根據秘魯海關與汽車協會(AAP)數據,2024年汽車進口總額約32億美元,占進口總額6.4%,較2023年增長2.5%,2025年預計穩定增長至33億美元。新車進口量約15萬輛,市場由Toyota(21.3%)、Kia(10.1%)、Hyundai(8.4%)、Chevrolet(6.7%)、Changan(4.7%)、DFSK(4.7%)、Nissan(4.2%)、JAC(3.2%)及Ford(3%)主導。中國品牌如Changan、DFSK和JAC憑藉低價SUV及BYD進軍電動車市場,2023-2024年市占率增長15%,2025年預計達22%,2030年進一步擴展至35%-40%,得益於低價策略與電動車推廣。

市場趨勢顯示,2024年SUV占乘用車市場35%,因地形多樣與安全性需求帶動懸吊和煞車零件需求,2025年預計升至37%。此外,BYD、小米、Geely、Chery及JETOUR等中國品牌積極擴張,強化市場競爭力。同時,20年以上老車比例高,維修零件需求穩定,2025年後市場規模預計增長3%,為零件供應商提供長期機會。然而,中國低價競爭加劇,企業需強化品牌差異化與安全認證以應對挑戰。台灣企業可憑藉高品質零件,如耐用引擎零件與LED燈,針對非正規市場與後市場需求拓展業務,抓住成長潛力。2025年產業預計維持穩定發展,需積極適應市場變化以提升競爭優勢。

汽車零件

根據AAP與Trade Map數據,2024年汽車零件進口額約21億美元,較2023年下降5.9%,主要受全球供應鏈成本上升影響,2025年預計穩定增長至21.5億美元。主要品項包括輪胎(30%)、潤滑劑(20%)及引擎零件(15%),進口來源以中國(40%)、美國(20%)、日本(15%)及韓國(10%)為主,臺灣零件憑藉品質優勢在拉美市場占約3%,展現一定競爭力。

銷售管道分為正規與非正規兩類。正規市場中,Toyota Perú與Hyundai Perú提供原廠零件,服務新車銷售與授權維修,針對中高收入消費者。Autopart Peru與Sodimac則銷售通用零件,涵蓋後市場產品如濾清器與煞車墊,2024年後市場零售占比約10%,2025年預計增至11%。進口商專注輪胎與引擎零件批發,主要來源為中國(40%)與美國(20%),供應品牌經銷商與零售市場。

非正規市場作為汽車零件的重要管道,服務20年以上老車需求,涵蓋La Victoria的Av. Iquitos與Jr. Gamarra周邊露天市場及街頭攤販,銷售二手與翻新零件(如引擎零件、懸吊系統),占後市場30%-50%,吸引低收入車主;Rímac的舊城區及河附近分散商店提供廉價零件,需求穩定;Breña的中小型零件店服務當地維修廠,銷售通用與非正規零件。這些管道以低價為特色,二手煞車墊價格約為原廠的1/3,但品質參差不齊,依賴街頭交易且無監管。

然而,非正規市場伴隨顯著治安風險,La Victoria、Rímac及Breña地區治安較差,夜間或偏僻地段易發生搶劫與扒竊。建議白天結伴出行,使用Uber前往,並避免攜帶貴重物品。2025年後市場需求預計穩定增長,臺灣企業可透過Sodimac等管道拓展業務,同時需克服進口成本上升與非正規市場環境的複雜性,以實現市場突破。

機車產業

秘魯機車產業作為城市通勤與個人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依賴進口,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機車進口量約43萬輛,較2023年增長5%,主要受城市通勤需求的推動,2025年預計增至45萬輛。市場市占率由Wanxin(15.2%)、Honda(13.8%)、Bajaj(11.2%)、Ronco(9.5%)及Zongshen(4.8%)主導,進口來源以中國(78%)、印度(16.7%)及日本(1.8%)為主,反映亞洲供應鏈的主導地位。

市場趨勢顯示,重機市場呈現顯著潛力,根據Socopur調查,250cc以上車型因價格範圍(5,000-8,000美元)受到青睞,特別是30歲以下年輕消費者偏好入門款,2025年需求預計增長5%。此趨勢突顯年輕族群對性能與個性化需求的增加,為相關零件與維修服務帶來機遇。2025年產業預計受益於城市化進程與通勤需求提升,企業可透過針對年輕市場的產品策略,進一步拓展市場份額。

電動車

根據2024年數據,電動車銷量達6,602輛,較前年增長47.2%,占總車市4%,其中混合動力電動車(MHEV)3,049輛,混合動力車(HEV)2,858輛,純電動車(BEV)435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259輛。2025年銷量預計增至9,000輛,增長36%,顯示市場需求穩步上升。電動機車進口約6,000輛,以時速50km/h車型占主導,電動巴士總數8輛(Skywell 6輛、BYD 2輛),其中利馬占7輛、Arequipa 1輛。Modasa作為唯一本地組裝商,近兩年僅生產3輛電動巴士,電池全依賴中國進口,凸顯產業自主性不足。

秘魯政府推動電動車政策缺乏長期規劃限制市場擴張。「022號法案」推動充電站建設,2025年充電站數量增至50個,其中快充站5個,然資金不足與法規缺失導致發展滯後,較拉美地區表現較弱。國會經濟委員會正討論14項綠能法案,提案免除所得稅(IR)、增值稅(IGV)、消費稅(ISC)及提供加速折舊優惠,但財政部估計將造成200億秘幣損失,反對通過,2025年相關政策仍待審議。2025年電動車市場預計持續增長,臺灣企業可透過電池與充電設備技術參與,惟需克服基礎設施瓶頸與政策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