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社論稱,美國加徵關稅政策是一把雙面刃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社論.美國加征關稅政策是一把雙面刃 - 言路 - 社論

 

 

資料來源:星洲日報(社論.美國加征關稅政策是一把雙面刃 - 言路 - 社論)

日期:114年1月24日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於本(1)月23日發表社論稱,拜登政府卸任前宣佈將收緊人工智慧(AI)晶片出口規範,尤其是對出口至中國的大型高性能計算晶片設下嚴格限制。這一項政策說明美國意圖經由技術封鎖阻止中國在人工智慧、高性能計算、軍事應用等技術之快速發展。

 

過去數年,美國的貿易政策,尤其在關稅措施上的決策,顯示美國對全球經濟佈局出現戰略性改變;其中墨西哥、加拿大與中國成為加徵關稅的首要對象,表面上看是經濟保護主義的延伸,但背後卻隱藏複雜的深層意義。

 

墨西哥與加拿大:美國優先的策略權衡

墨西哥與加拿大是美國最緊密的貿易夥伴,2024年墨西哥與美國的雙邊貿易額高達7,790億美元,排名第2的加拿大亦達7,750億美元。由墨西哥進口的汽車及汽車零組件、電子產品;由加拿大進口的能源與礦產,雖然不是低價傾銷,但美國企業產能低效率與高生產成本,在國際間毫無競爭力可言。

 

2020年7月生效的 「美墨加協議」(USMCA)是美國為因應對全球經濟變遷而建構的北美區域經濟整合,重點在於墨、加與美國製造業供應鏈之融合,進而平衡3國利益,促進公平貿易,並確保北美經濟體在全球化競爭中維持領先地位。

美國主導的「美墨加協議」策略互惠互利,但卻暴露美國企業競爭力脆弱的一面,因美企過度依賴鄰國供應鏈,如今與墨、加之間的貿易緊張升級,導致自身企業的利益受損,特別是依賴跨境零組件維生的製造業。

 

美國政府能做的,就是加徵鄰國進口關稅高達25%,將關稅調整當成談判工具,以人口偷渡與毒品走私為由,片面撕毀「美墨加協議」,其實美國傳統企業想提升國際競爭力,必須自立自強。

 

中國:經濟競爭與地緣政治的雙重壓力

據報導稱美國對中國加徵10%關稅則更具針對性。多年來,中國以低廉的勞力成本、龐大的生產規模、犧牲環保與人民生活品質,成為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但亦創造雙邊巨額之貿易逆差。美國不僅利用關稅政策縮小貿易逆差,亦採取禁止人工智慧晶片出口,目的是對中國在智慧財產權、技術轉移等課題上進行報復。面對關稅壓力,中國迅速調整策略,透過加強內需市場以及與其他國家的經貿往來分散風險。長遠來看,美中之間的「關稅對峙」可能導致兩國經濟脫鉤,對全球供應鏈的重塑將會帶來嚴苛之挑戰。

 

對墨、加、中加徵關稅,對美國的直接好處在於政府收入增加。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關稅加徵每年為美國政府帶來數百億美元的額外收入。此外,因加徵征關稅而提高進口商品之價格,理論上有助於本土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從而促進製造業回流與就業機會之增長。但這是「美國優先」的假像,因企業競爭力未有提升。短期收益增加只是表像,當進口商品價格上升時,負擔最重的往往是最終消費者。以汽車、電子產品等日常用品為例,關稅的成本最終會轉嫁到終端消費者身上,這將導致美國面對通貨膨脹壓力。同時,企業在應對原材料與零組件成本增加之情況下,可能選擇裁員或外包,造成失業率增加的負面效果。

 

風險:貿易戰的後果

美國加徵關稅遲早會面對嚴峻挑戰,就是來自國際間的反制。因美國加徵關稅政策之對象,並不限於墨、加、中。川普總統前恫言韓、日、印度、歐盟亦在徵稅之列。物極必反,美國的加稅政策,長期必定引發包括中國、歐盟在內的貿易夥伴的報復行動。

 

農產品貿易會成為報復的首要目標,對美國農民而言,失去市場的代價難以估量。此外,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分配並非一蹴而就,在過渡期內,美國傳統企業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與成本上升的壓力。

 

在研究美國關稅政策造成的影響時,必須認識到全球貿易網路的複雜性。以美國的10大貿易夥伴為例,中國、加拿大與墨西哥位列前三,韓國、日本與歐盟國家(如德國、法國)亦緊隨其後。這些國家在美國經貿活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有前車之鑒,上開國家亦會尋找減少對美依賴的策略,不可能任由美國擺佈。

 

歐盟近年來加強內部市場整合,並積極拓展亞洲市場。越南、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則逐漸成為中國的替代品,吸引更多製造業投資。若美國關稅政策持續,長期後果將是削弱自身在全球貿易中的主導地位。

 

美國對墨西哥、加拿大與中國實施加徵關稅的初衷,是出於經濟保護主義與地緣政治的考量。然該等措施的長期效果卻可能適得其反。短期內,雖然關稅能創造財政收入、支持本土產業,但其引發的國內物價上漲與國際貿易緊張,或將抵消政策帶來之紅利。

 

未來,美國需要在政策制定中更謹慎地權衡短期利益與長期代價,並考慮如何在國際貿易中重建互信。畢竟,在全球化的時代,孤立的經濟政策最終可能讓所有參與者付出代價,包括美國自己。

 

“以上資訊為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提供”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