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s,簡稱PCB)是現代電子產品的核心基礎,從智慧型手機、電動車到醫療裝置,無一不依賴它來傳輸訊號。隨著科技與市場需求不斷演變,PCB 正邁入新一波轉型,AI 輔助設計、小型化、高密度互連,以及永續製造正成為產業焦點。
根據預測,2025 至 2029 年間,全球 PCB 市場將增加 268 億美元,亞太地區尤為強勁,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達 6.2%,中國與南韓廠商憑藉產能規模與成本優勢成為主要推手。
三大主要應用領域包括:消費電子追求更小更複雜的電路板;汽車電子仰賴先進 PCB 應用於電池管理與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電信與物聯網則要求高密度互連與訊號完整性。
AI 正廣泛應用於 PCB 設計過程,包括自動佈局、訊號模擬、熱膨脹分析及即時製造可行性(DFM)檢查。這不僅縮短設計周期,也降低錯誤率。西門子近期收購 Downstream Technologies,即是希望加強設計到製造的整合,回應快速開發的需求。
產業也出現多項製造突破:
小型化與高密度:高密度互連(HDI)技術使微孔與多層銅結構得以實現,更高效利用有限空間。
柔性(FPC)與剛柔結合電路板(R-FPCB):應用於摺疊手機、智慧穿戴與醫療裝置,雖仍以剛性板為主,但需求逐漸增加。
超高層 PCB:日本 OKI 推出 124 層 PCB 原型,專為 AI 半導體測試而設計,提升訊號完整性與頻寬。
永續製造:無鹵素基材、節水製程與可分解基板陸續導入,例如德國 Schweizer Electronic 採用循環水系統,以降低環境衝擊。
3D 列印與晶粒封裝:3D 列印加快打樣速度並支援特殊外型,晶粒化封裝(chiplet)技術則在更小板面整合更強運算力。
儘管前景看好,PCB 產業仍面臨挑戰。包括材料短缺與地緣政治風險,銅箔、樹脂等供應受限;專業人才不足,特別是在高頻設計與 AI 輔助工具應用方面;此外,台灣與南韓新創公司正面臨高密度樣板產能不足,交貨期長達 7 至 9 週。
隨著多層與高密度電路增加,傳統檢測方法已難以應付。業界正導入 AI 驅動的自動光學檢查(AOI)、X 光焊點檢測與即時熱監控,以提升品質管控能力。專家普遍認為,隨著 AI、5G 與電動化持續推動產業升級,PCB 將繼續扮演「隱形基礎」的關鍵角色。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廠商,將是那些積極擁抱新技術、投資人才培育並保持製程彈性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