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曾經一直是屬於極少數人的消費,但如今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醫療美容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
肉毒素、水光針,熱瑪吉、超聲刀等,形形色色的醫美專案逐漸通過廣告、社交媒體等進入大眾消費者的視野,日趨流行和普遍。不過注射玻尿酸的一針費用動輒就要幾千元,熱門的熱瑪吉更是價格過萬,醫美仍然是高消費的代名詞。但高價的背後,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醫美機構居然普遍盈利狀況不佳。一個被普遍認為是暴利和高端消費的生意,為何不賺錢?整條醫美產業鏈的確有著很大的利潤空間,但留給醫美機構的並不多。顏值焦慮之下,醫美正努力培養更多的中國大陸消費者。
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醫療美容服務市場的總收益由2016年的人民幣(下同)776億元成長至去(2020)年的1,176億元,複合年成長率為11%,並預計由今(2021)年的1,353億元成長至2025年的2,781億元,複合年成長率為19.7%。醫美行業高達千億的市場、持續的高速成長,帶來了驚人的財富效應,讓資本市場躁動不已。
二級市場上,玻尿酸龍頭愛美客和華熙生物被稱為「醫美茅臺」,備受資金追捧,市盈率估值長期保持在150倍PE以上。這不單是由於企業的高利潤率高,還因為其高端消費、高用戶粘性,且幾乎不受經濟波動影響。
醫美行業素來給大眾的印象都是暴利,一針玻尿酸的原材料只有幾十塊錢,但注射到消費者臉上的費用就要幾千甚至上萬。很多人不理解,這難道不是一個一本萬利的生意嗎?整條醫美產業鏈的確有著很大的利潤空間,但上下游各個環節之間嚴重分化,留給醫美機構的並不多。如果把醫美產業鏈分為上中下游:上游是醫美產品供應商,中游是醫美機構,下游則是管道商。處於中間環節的醫美機構實際上是利潤率最為薄弱的。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中國大陸國內醫美機構的淨利潤率維持在1%至10%之間,醫美行業的暴利顯然並不屬於醫美機構。從已上市和申請上市的幾家醫美機構企業業績表現來看,也基本位於這一範圍之間,有的甚至表現更差、出現虧損。
獲客是最大「罩門」
獲客行銷的成本,甚至能佔據醫美機構總成本的一半。幾家醫美機構龍頭的毛利率並不算低,普遍在50%左右。但這中間有大量的利潤空間被吃掉了,占大頭的就是銷售成本。行銷費用佔據很大成本,也是行業的普遍難題。行銷與獲客,為何成為影響醫美機構盈利的最大「罩門」?這主要是源於醫美機構的市場格局分散和服務的同質化。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大陸擁有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有13000家,醫美行業大而分散,Top5的醫美品牌市場佔有率不足10%。頭部企業如伊美爾,也只有9家醫療美容機構(包括7家醫療美容專科醫院、2家為規模較小的醫療美容專科門診)。
在眾多的醫美機構中,以輕醫美業務為主的醫美機構數量眾多、同質化嚴重。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將市面上的醫美機構劃分為「金字塔模型」,等級較低、技術難度較低的輕醫美機構位居最底層,頂層是能夠開展高等級手術類專案的高端醫美機構。換句話說,比起削骨、隆胸等手術型醫美專案,注射玻尿酸等非手術型輕醫美專案的進入門檻更低,參與主體也更多,面臨的競爭也更加激烈。醫美機構們也就不得不拼命砸錢獲客。
目前醫美機構獲得一個新客很難,獲客成本有可能達到6、7千元甚至更高。大量的利潤因此流向了下游的管道商,例如線下廣告、搜索引擎、以新氧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美平臺、本地生活平臺、B站和小紅書的KOL等等,最終導致中游醫美機構的利潤率普遍微薄,稍有經營異動,就會導致虧損。
暴利與微利一線間
「上游躺著賺錢,下游坐著賺錢,中游不賺錢」。相比產業鏈中游的殘酷競爭,上游的醫美供應商則仍然是「躺著賺」的狀態,有「醫美茅臺」之稱的愛美客、華熙生物都來自於這一環節。
由於中國大陸政策對於醫療器械的生產採取生產許可和備案制度,尤其對於III類醫療器械生產,有著嚴格的審核標準,和長達4年及以上的審核週期,企業的經營門檻很高。以愛美客為例,從2004年成立,到2009年第一個產品才批准上市,這之間就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這種進入門檻和先發優勢,使得其面向下游醫美機構有較強的議價權,很好的保障了上游供應商環節的利潤。有業內人士因此將整個產業鏈的利潤格局總結為,「上游躺著賺,下游坐著賺,中游不賺錢。」
這種產業鏈的利潤分化和「內卷」會一直持續嗎?巨潮認為,利潤分化與產業鏈各環節當下的市場集中度密不可分,環節門檻越高、參與主體越少,也就更有議價權,反之亦然。但市場規律也會進行相應的自動調節,即越是賺錢的環節就有越多主體參與,從而提高供給;而越是利潤微薄的環節則玩家們也會紛紛倒閉退出,這一進程實際上已經在展開了:在上游環節,新玩家不斷入局,行業的競爭正在加深。
在下游環節,市場也在洗牌。企查查數據顯示,前年共有2600家醫美機構倒閉,去年的疫情影響則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市場排名較前的醫美機構也正通過收購來整合行業:去年鵬愛進行了3筆並購交易,收購了兩個門診部和一家公司的股權;朗姿股份則1.79億元拿下6家醫療美容機構全部股權,之後又設立了醫美股權並購基金。
除此之外,監管對於行業的規範也必不可少。醫美行業素來亂象頻發,黑醫美問題層出不窮。艾瑞諮詢報告顯示,前年中國大陸合法醫美機構數量約為1.3萬家,而不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超過8萬家,占全部醫美機構數量的86%,另外,正規醫美機構中還有約14%的存在違規經營現象。
這些無證經營的黑醫美,靠著小作坊的不合規產品、簡陋的設備,往往能給出更低的服務價格,從而擠佔正規機構的生存空間。同樣是輕醫美專案,開辦一家正規醫美機構要投入上千萬,加盟一個皮膚管理的門店也要過百萬,承擔著高昂的成本;但是不合規的「小作坊」卻可以靠著打擦邊球賺得盆滿缽滿,暴利和微利其實只在一線之間。
雖然當下的醫美機構賽道內整合不斷,有市場集中度不斷提升的趨勢,但產業格局的巨變、產業鏈上下游關係的轉換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好在行業的名聲在外,投資者的熱情高漲。該如何鞏固規模優勢並且保障利潤,避免陷入「規模越大越虧」的惡性循環?對於醫美產業來說是最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