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菲律賓臺灣形象展」於馬尼拉登場,聚焦綠色永續與智慧科技。隨著美菲同盟深化、菲律賓積極參與國際經貿組織,服務與製造業加速成長,吸引臺商投資。
自從2017年首度在菲律賓辦理「臺灣形象展」,至今已睽違8年。有鑑於臺菲兩國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後重新展開的商業互動日益增加,由經濟部國際貿易署主辦、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執行的「2025年菲律賓臺灣形象展」也於9月17至19日在馬尼拉隆重登場。本次展覽特別聚焦於「綠色永續、農漁科技、健康保健、智慧科技及智慧生活」,共匯集超過140家臺灣廠商,期盼與菲律賓產業界共同探索並創造新商機。
美菲同盟 有望深化臺菲合作
2025年可被視為是菲律賓的「超級選舉年」,於5月12日舉辦的全國性期中選舉,是本年度將舉辦3次重大選舉的第一場,共有6,900萬菲國公民註冊參與,以重新選出超過1萬8,000名地方和國家民代與公職人員。本次選舉結果可以明顯觀察到現任總統Ferdinand Marcos Jr.與副總統Sara Duterte兩大政治家族間的競合關係與暗中角力較勁,並攸關菲國是否仍會在Marcos Jr.領導下更加親美? 抑或是由Duterte家族重返掌權回歸到過去的親中路線?
臺菲雙邊政經往來也在Marcos Jr.上任後持續升溫,菲國政府大幅放寬該國官員訪臺的限制,雙邊關係進入歷史高峰。未來在美菲同盟深化與中菲緊張局勢升溫背景下,臺菲在經貿、教育與安全合作等面向將有望再進一步深化。就整體而言,此次期中選舉不僅是菲國內部政治勢力重組重要關鍵,也將對於東南亞地區地緣政治造成深遠影響。臺灣作為菲國鄰近國家,自然應該持續高度關注政治發展議題,並積極尋求建立更具有韌性與戰略價值的合作夥伴關係!
位在西太平洋區域的菲律賓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北隔呂宋海峽與臺灣相望,是由超過7,100個島嶼組成的千島國,主要可分為呂宋、維薩亞斯與民答那峨三大島群。該國國土總面積約為30萬平方公里,屬於熱帶海洋型氣候全年溫暖潮溼,分為5至10月的雨季及11至4月的旱季。菲國和臺灣一樣位處環太平洋火山帶,所以像是颱風、地震與火山等自然災害也不時會發生。
馬尼拉是菲國的首都,奎松市則是人口和面積皆排名第一的城市,同時也是馬尼拉大都會區(Metro Manila)最大的城市。由於該國過去曾經長期受到西班牙與美國殖民歷史的文化薰陶。西班牙是從16世紀開始統治菲律賓,並帶進天主教、西班牙語及巴洛克建築風格等異國文化。1898年美西戰爭後,美國接管菲律賓,進一步影響菲國的政治、經濟和教育體系,自此英語也在該國普及。所以菲律賓的整體現代文化是呈現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特色,既有西班牙的熱情奔放,也有美國的自由開放,同時還保留了許多東方傳統文化元素。菲律賓語與英語則是菲國主要的官方語言,天主教信徒占總人口數的80%,所以各種宗教節慶與飲食風格也相當具有獨特性,例如:宿霧聖嬰節(Sinulog Festival)、阿斗波(Adobo)與烤乳豬(Lechon)等。
全球供應鏈重組 積極爭取參加經貿組織
預估2025年菲國的人口數將成長至約1億1,400萬人,人口平均年齡26歲以下,顯示該國具有龐大的年輕人口紅利及豐沛的市場勞動力。菲國的政治體制採總統制,總統兼任國家元首與政府首長,國會則分為參議院與眾議院2院制,全國共區分為81個省。
在經濟方面,該國的貨幣為菲律賓披索(PHP)。2024年菲律賓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約為4,500億美元,人均GDP約4,000美元。目前菲國主要的產業包括有服務業(商業流程外包BPO)、製造業(電子零組件、半導體封測、食品加工)及農業(椰子、香蕉、鳳梨等)。出口產品主要是以電子產品、礦產與農產品為主,主要出口市場則涵蓋有美國、日本、中國大陸、香港與新加坡。
菲律賓不僅是東協(ASEAN)成員國,亦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國,與美國簽訂有共同防禦條約,並積極參與各類區域經濟合作組織。與其他東協國家相較,和該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簡稱FTA)的國家並不多,因此過去主要是倚賴東協與其他國家或經濟體簽署的多邊FTA為主。然而自2022年Marcos Jr.上任後即開始採取積極的貿易政策,並在全球經濟與供應鏈重組變局下,設定以全球多元化市場為新的經濟發展目標。同時菲國也陸續展開與智利及歐盟等的雙邊FTA談判。
除了積極在FTA簽署展開新頁外,菲國政府也已宣布將於2025年正式遞交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CPTPP),以作為該國推動貿易市場多元化戰略的一環。2025年7月23日美國總統Donald Trump和菲國總統Marcos Jr. 舉行雙邊會談會議。Trump 於會後表示,美菲已「完成貿易協議」,菲國將對美國開放市場並實施零關稅;美國則將對自菲國進口的商品課徵19%關稅。有鑑於2024年美國市場占菲律賓出口總額的17%,所以菲國在推動與東協及其他亞洲國家簽訂FTA的過程,就必須努力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以因應即將生效的美國高關稅課徵。
優質人口紅利 吸引半導體大廠進駐
菲律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0至1960年代,曾經一度被視為是亞洲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體之一,當時的GDP水準也領先鄰國,無論是製造業、紡織業、食品加工業與輕工業的發展皆相當活躍。憑藉著工業化政策與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菲國在當時的東南亞貿易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自從1970年代起,因受制於政治動盪、基礎建設不足與外資流失等不利因素,經濟成長開始放緩,產業結構也逐漸轉向為倚賴農業及海外勞務輸出。於此同時,農業也成為該國主要的經濟支柱,像是稻米、玉米、椰子與甘蔗等農作物不僅供應國內需求,也出口至國際市場。此外,前往海外就業的菲國勞工(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簡稱OFWs) 匯款也成為該國經濟營收的重要來源,並逐漸取代部分製造業的收入。然而正是因為過度倚賴勞務輸出模式,進而限制該國產業持續升級。
1990年代後期,全球化與資訊科技的發展浪潮再次為菲律賓產業帶來新機遇。憑藉著優異的英語能力與相對低廉的人力成本,菲國再次成為全球商業流程外包(BPO)重要基地, 提供客戶服務、技術支援與後勤處理等業務項目。BPO產業的快速成長,也吸引跨國企業前來設立服務中心,進而帶動軟體開發與資訊科技產業的迅速發展。在製造業方面,菲國則是逐步轉向出口導向型模式,電子零組件與半導體封測成為製造業的核心。臺灣、日本與美國企業相繼前往菲律賓投資設廠,利用地理位置與勞動力優勢,服務東協與亞太市場。然而菲國的產業配套與供應鏈完整度,仍不及越南及泰國等鄰國,使其製造業成長速度受限。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菲律賓力圖發展半導體產業,以追趕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鄰國。由於菲國擁有龐大的高教育程度及良好英語能力的年輕勞動力,因此吸引Amkor、Intel、ADI及德州儀器(TI)等國際半導體大廠前來設置晶片封裝測試基地。菲國的半導體產業主要是聚焦於晶片的封裝測試製程,產品完成後多半出口至其他地區進行組裝或應用。封裝測試晶片主要是來自於臺灣、美國及日本,晶片成品則出口至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及日本等。
高附加價值升級 服務業成國家經濟推手
近年在美中貿易與科技角力戰的過程中,菲律賓其實是受惠者之一, 由於歐美日等國為了防止高科技技術流入中國大陸,因此勞動成本相對較低的菲國便成為國際半導體大廠的重要選項之一。2022年擁有年輕人口紅利與內需市場強勁的菲律賓,GDP成長率達到7.6%,且隨著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大幅成長,經濟發展前景也不容小覷。
2025年菲律賓的產業結構明顯是以服務業為主導。根據菲律賓官方公布的數據,2025 年服務業營收占該國GDP約63%,不僅高於全球平均,亦創造出最多的產業職缺,從業人口占比超過60%。其中以BPO業、旅遊業與零售業是服務業的主要三大板塊。BPO不僅持續吸引外資進入, 並逐步升級至高附加價值領域如數據分析、財務分析、法律流程外包、醫療資訊處理與軟體開發等。
雖然2025年第一季菲國GDP的成長放緩,但服務業仍貢獻3.9%,成長率達到6.3%,穩居該國經濟的主要推手。其中BPO產業依舊領航,2024年產值約380億美元,占GDP的7%至9%,雇用就業人數超過180萬。預估2025年產值將有機會突破400億美元並再新增數十萬個就業機會。零售與貿易、旅遊與娛樂等產業同樣表現亮眼,尤其是博弈產業在2024年創下4,105億披索(約72億美元)的營收,2025 年可望再增長17%。
隨著全球數位經濟加速發展,中國大陸雲端運算服務供應商阿里雲(Alibaba Cloud)也宣布將於2025年10月在菲律賓設立第二座資料中心, 顯示雲端基礎建設與資通訊(ICT)產業快速成長趨勢。就整體而言,菲律賓的服務業正朝向多元化與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邁進,未來在數位化、國際投資與產業升級3引擎推動下,將繼續成為經濟成長動能的主要核心。
製造業復甦 產出景氣大幅提升
製造業約占該國GDP的15%至17%,主要以電子零組件、半導體封裝測試、汽車零件與食品加工為主。儘管占比不及服務業,但在出口營收也具有關鍵地位,特別是電子產品占菲律賓的出口總額超過60%。2025年菲國製造業呈現穩健復甦態勢,年初至今的產出與景氣皆呈現回升。根據官方調查統計數據,5月製造業年增率達4.5%,為自2024年以來最大升幅,其中以食品(+16.4%)、運輸設備(+12.6 %) 與電子設備(+9.7%)等部門成長最為顯著;同月製造業產值年增4.9%,也創下10個月新高。
以產業結構來看,菲國製造業仍是以出口導向、勞動力密集與加工組裝為核心,主要是集中在電子零組件、半導體、運輸設備及食品加工等領域,2025年尤其受惠於電子與運輸設備需求的顯著增長。根據跨國線上市調公司Trading Economics預估,2026年菲國製造業產出年增率可望接近7%,並在投資與就業面向也將創造新高。2025年上半年核准製造業投資案總額即高達150億披索(約2億6,200萬美元),預估新增超過5,000個就業機會。
菲律賓與臺灣的經貿往來向來都很密切,同時也是距離臺灣最近的東南亞國家,所以已有不少臺商選擇深耕菲律賓市場,並在當地產業鏈扮演重要的推手角色。依據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臺灣早在1950年代就已經有臺商前往東南亞國家投資,但在菲律賓投資則是1966 年才出現正式官方紀錄,迄今也已超過半個世紀。
2025年臺灣與菲律賓的合作商機呈現出更加多元化且互補的發展格局,涵蓋有投資、產業鏈結、金融、基礎建設、教育、旅遊及安全等層面。其中像是菲律賓經濟特區管理局(PEZA)大力拓展與臺灣產業的投資鏈結,包括半導體封測、電動車、智慧運輸、智慧城市與水產養殖等領域。2024年的投資論壇也促成ASE、Sunon及Kinpo等臺資企業在菲國的布局,預計將創造上千個工作機會,並擴大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能量。至2025年上半年共有超過100家臺灣企業在菲國投資,累計投資額達330億披索(約5億7,000萬美元),創造近3萬8,000個就業機會, 涵蓋有電子、半導體、金屬製品及塑膠與製紙等產業。
重點國家計畫 帶動產業經濟活絡
在金融服務方面,臺灣銀行也持續拓展菲國市場,至2024年底已設立34家分支機構。2025年更有台新銀行加入,致力加強跨境金融與支付結算的能力,期盼為更多臺灣企業提供優質服務。菲律賓也正積極透過「Build Build Build基礎建設計畫」與「Luzon經濟走廊」(Luzon Economic Corridor,簡稱LEC)兩大策略推動基礎建設升級與區域振興。
「Build Build Build基礎建設計畫」聚焦興建一系列交通與橋梁建設等重大工程,以提升運輸效率並帶動經濟活絡;「Luzon經濟走廊」則定位為連結蘇比克灣(Subic Bay)、克拉克(Clark)、馬尼拉與巴坦加斯(Batangas)等戰略軸線,涵蓋鐵路、港口現代化、清潔能源設施、半導體供應鏈與農工商發展等綜合性基礎建設,共計提出數十項提案,預計耗資高達2兆1,000億披索(約372億美元)。此計畫為七大工業國集團(G-7)「全球基礎建設與投資夥伴關係」(PGII)在印太首個合作走廊,吸引美國、日本與菲律賓3方協同投入,包括美方承諾協助興建半導體供應鏈、鐵路與清潔能源系統;日本則聚焦交通及研發價值鏈的參與;作為該區域具備技術研發與系統整合實力的關鍵夥伴,臺灣政府也已表達參與意願,積極探索建置智慧農業示範場域及投入半導體、智慧城市與交通設施等領域的合作可能性。
在旅遊與教育交流方面,免簽政策推升2國的雙向旅遊熱潮,2024年菲律賓成為臺灣第五大旅客來源國。2025年7月1日菲國給予持有中華民國護照的臺灣旅客免簽證入境菲律賓,停留期限最長14天的優惠。臺灣也提供多項獎學金與語言培訓計畫,推動2國高校簽署合作備忘錄,加深人才與學術的交流。臺菲的產業鏈合作除高科技領域外,也延伸至冷鏈物流及菲律賓的「一鄉一品計畫」(One Town One Product,簡稱OTOP),積極協助菲國地方產品升級與行銷。
優惠政策 大舉吸引外資進入市場
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菲國政府推出各種投資優惠政策,以促進本國經濟發展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這些政策為外資企業提供多項優惠措施,從稅收減免到土地使用權, 對於想要進入菲律賓市場的國外企業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
外資企業可以透過菲律賓經濟區管理局等機構申請投資促進計畫。這些計畫包括免稅及減稅等多種優惠政策,幫助外資企業減少在菲律賓市場的進入成本。透過這些計畫,外資企業可以享受包括進口設備減免稅、免徵增值稅、土地使用優惠等政策支持,從而降低運營成本及提升投資回報率。
對於出口導向型的外資企業,菲國政府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優惠措施。這些企業可享受最低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並有可能獲得其他政策支持如土地使用優惠及低利貸款等。這些政策不僅促進菲律賓出口導向型企業的成長,更促使外資企業能夠在菲國的投資環境獲得更多支持,並在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根據菲律賓政府規定,未分配的盈餘需要繳納10%股息稅。這意味如果企業選擇將盈餘留存於公司內部而不是分配給股東,則將面臨額外的稅務成本。這對於不打算將盈餘分配給股東的企業來說,是一項重要的稅務負擔。因此企業可以透過將盈餘作為股息分配給股東,以減少該部分稅收負擔,這種作法雖然會產生股息稅, 但比起未分配盈餘的課稅負擔,通常能夠減少更多的稅務支出。
菲國政府對於捐贈進口物品提供特定免稅和免關稅待遇,這些物品通常用於災難援助、醫療救援或社會公益等項目且必須經過政府批准。菲國政府期盼透過這些政策以鼓勵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同時減少捐贈過程的稅務成本。
菲國與多個國家簽署避免雙重課稅的協定,對於國際間的貿易和投資有著深遠影響。這些協定有助於避免企業在2個國家被重複課稅,從而減少跨境經濟活動的稅務摩擦。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雜誌 享好禮三選一: https://maac.io/2Bp5B/18z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