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衝擊動搖比利時工業生產力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資料來源 : L’Echo

近年來,能源成本的急劇上升導致產業生產力下降。根據比利時國家生產力委員會 (CNP)年度報告,自2019年以來,化學產業每小時產值每年減少9%,金屬、塑橡膠產業年降幅為5%,木材及造紙業,年降幅為1.5%。

老化研究委員會(Study Committee on Ageing)根據勞動生產力每年成長1.2%,來預測國家福利之永續性,如果勞動生產力每年成長率達1.3%,則至2070年,與老化相關的成本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將減少0.6%。但這樣的數據已成過去。1970年代,比利時企業員工生產力每年增加4.5%,但2000年至2007年間下降至1.3%;金融危機更使成長率降至0.6%,甚至自疫情以來,勞動生產力的成長率均未超過0.5%。

煉油廠受惠於能源衝擊

CNP認為造成這種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能源衝擊。由於能源成本高昂,化學產業雖然維持相同數量的工人,但創造的附加價值卻大幅下降,進而造成每小時產值減少;此亦凸顯比利時產業多年來所面臨的結構性挑戰。然而,部分產業如電子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及煉油廠則表現良好,尤其是煉油廠則在能源衝擊下受益。

人工智慧能提高生產力嗎?

與週邊國家比較顯示,前述產業問題並非不可避免。近年來,德國與荷蘭的製造業生產力不斷提高,且荷蘭由於快速轉型為電子商務,亦在服務業創造更多產值。

反觀比利時,如果整體生產力持續成長,則要歸功於服務業及公共服務效率提升。雖然很多人寄望於人工智慧,以提高生產力,但CNP則認為現在評估其影響還為時過早。然顯而易見的是,人工智慧對美國經濟的影響遠大於對歐洲經濟的影響,主因在於美國科技業的規模和更具活力的創業文化。

第二項需要關注的議題為教育。相較於國際水準,比利時在教育的投資甚多,但結果應該要更好。第三項為流動性投資,多數人雖對歐洲復甦基金寄予厚望,但比利時相關計畫落後。

CNP年度報告所傳遞之明確訊息在於,生產力必須成為未來比利時政府計劃的基石,如此才能獲得投資回報,並在人口、技術和永續轉型獲致成功。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