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美國政府在關稅與貿易政策上做出調整,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取消最低免稅門檻的規定。過去,進口商品如果低於一定金額,可以免徵關稅或快速通關,這讓大量低價紡織品與服裝能以相對低成本進入美國市場。如今規定被取消,進口商品即使金額較小,也必須繳納關稅並接受更嚴格的檢驗,直接推升進口成本。對美國本土紡織業而言,這樣的政策有助於削弱低價進口紡織品的競爭力,讓在地製造能多爭取一點市場空間。
近年來,美國紡織廠商普遍轉型,從過去大量生產基本款布料,轉向開發高附加價值與特殊功能性紡織品,例如防火牛仔布、工業用布料或軍事用途纖維,透過產品升級和多元化路線在競爭中尋求生存。同時,美國紡織業已高度依賴與西半球夥伴國(如墨西哥、加拿大、中美洲)之間的供應鏈。超過七成的美國紡織品出口至這些國家進一步加工,再免稅回銷美國市場,形成環環相扣的生產網絡。不過,美國業界對於取消免稅門檻仍保持觀望態度,認為政策缺乏長期穩定性,因此短期內仍不願投入大筆資金進行機械重整或大幅自動化投資。
對臺灣紡織機械業者而言,因應目前美國廠商轉型專注於高價值與特殊功能性的產品,需要更精密與適合生產特殊功能性紡織纖維的設備。例如,臺灣相關業者若能支援特殊纖維加工、防護布料與技術紡織品生產的機械,較能契合美國紡織業轉型的方向。在美國廠商對政策不確定性仍抱持保守態度下,臺灣業者的海外行銷策略應聚焦於解決實際痛點,凸顯短期效益,例如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提升品質一致性等。此外,隨著美國市場對永續發展的關注,臺灣廠商若能進一步強調設備在支援再生纖維加工、低碳製程與循環利用方面的功能,不僅能呼應市場趨勢,也有助於吸引買家投資。在政策前景未明朗之前,臺灣設備若能兼顧效率、品質與永續,仍能有效提高美國紡織業者的採購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