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唐亞虎的「斯巴達」比喻掩蓋了以色列戰時經濟現實
商情
駐以色列代表處經濟組
2025年9月17日
以色列總理納唐亞虎週日(9月14日)以誇張的比喻表示,以色列需要成為超級斯巴達,引發了更多批評。他的這番話是在與財政部就投入多少資金將關鍵國防基礎設施轉移到地下的激烈爭辯中提出的—這是當前戰爭發人深省的教訓之一。為了戲劇化他的案例,納唐亞虎借鑒了古代。
「我們是雅典和斯巴達。但我們將成為雅典和超級斯巴達,他週二(9/17)在財政部發表講話時說,別無選擇;至少在未來幾年,我們將不得不應對這些孤立我們的企圖。
幾週來,國防和財政官員一直在爭論數十億美元的戰時支出:補充多少導彈,是否推動一項數十億謝克爾的計畫,將軍事基地及倉庫移至地下,以及如何在不突破已經達到幾十年來最高水平的赤字限制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
國防部表示,伊朗在 6 月12 日戰爭期間的飛彈攻擊表明以色列的基礎設施是多麼脆弱,地下化至關重要。財政部反駁說,預算已經緊張到臨界點,軍隊在要求更多之前需要勒緊褲腰帶。納唐亞虎介入了這場爭辯,他用一個經典的隱喻試圖扭轉局面。
納唐亞虎演講中另一句引人注目的說詞,是他表示我們將越來越需要適應具有自給自足特徵的經濟,這是我最討厭的詞。
為什麼他討厭這個詞?因為這與他長期以來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相反。但他並不是說以色列想要關閉自己,而是外在情況—禁運威脅、制裁、敵對供應商—可能讓以色列別無選擇,只能更多地依賴自己。
納唐亞虎進一步指責兩股外部勢力收緊了絞索:一方面是中國和卡達,另一方面是歐洲不斷增長的穆斯林少數民族。前者是通過機器人、數位宣傳和線上活動精心策劃針對以色列的“影響力運動”,旨在削弱西方對以色列的支持。後者是改變歐洲的政治格局,並推動各國政府採取更強硬的反以色列立場。
以色列的孤立是結構性的,而不是暫時的。歐洲人口結構的變化和敵對國家蓄意的影響活動相結合,意味著以色列必須為更冷的世界和更大的自力更生做好準備。
以色列以前曾面臨過宣傳和不友好的人口結構,並找到了繞過這些問題的方法—通過外交、聯盟和貿易。
社群媒體的討論愈見誇張,從是否將關鍵基礎設施埋在地下並擴大國防生產線,轉向以色列是否即將將自己與世界隔離開來。然而,基本觀點沒有爭議:彈藥依賴外國供應商—甚至依賴美國—是一個明顯的戰略漏洞。
根據過去兩年的經驗,擴大攔截器、裝甲車和彈藥的本地生產是很好的常識。這就是納唐亞虎試圖提出的情況。問題是他選擇使用過熱的言辭來做到這一點。在他講完話的幾分鐘內,特拉維夫指數下跌了約 2%,將“自給自足”和“孤立”等詞視為迫在眉睫的危機的跡象。
納唐亞虎意識到他的話對市場的影響,為平息局勢,當天稍晚發表聲明,指出以色列強勁的謝克爾、赤字縮小、創紀錄的國防出口和世界一流的研發,並在 24 小時後的新聞發布會上重複了這一信息。它產生了影響;週二市場穩定。
納唐亞虎的斯巴達比喻是不夠的,混淆了更大自力更生的論點,同時讓民眾聯想到一個軍事化、孤立的國家形象,這與以色列喜歡看待自己的方式相反。事實上,即使抵制、制裁和禁運使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以色列仍將繼續進行貿易、創新和出口,同時發展更大的自力更生。這種適應新現實的能力,一直定義著以色列。納唐亞虎在周二晚上的新聞發布會上,試圖糾正早些時候的評論給人留下的印象,他明確表示,以色列不會成為斯巴達。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