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政府前於2018年12月18日公布第30884號法,就單次使用之塑膠、其他無法重複使用之塑膠、以「發泡聚苯乙烯(EPS;俗稱保麗龍)」製作之食品及飲料之容器做出框架性規範,並給予36個月之調適期,以漸進式方式給予業者及民眾改用可重複利用之材質作為替代品。該法案並於本(2021)年12月20日起正式實施,自此全面禁止生產、進口、交易及使用不可重複使用之塑膠製品。
秘魯工業總會塑膠委員會Eduardo del Campo委員長指出,秘國目前要符合法規需求有相當難度,目前能取代保麗龍之容器產量不到30%,尤其受到疫情影響,外賣之高度需求促使每月達1億個容器之需求,而倘採用替代容器,其成本將較保麗龍容器高出2至4倍,此勢必將加總至消費者身上,無疑將為秘國經濟添加額外負擔。C委員長另稱,秘魯有約1,200家公司從事塑膠製品之生產,7成已在月前終止發泡聚苯乙烯之生產,並另覓其他材質進行替代,其中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可回收之塑膠原料為最多業者採用之替代原料。紙板亦為替代項目之一。
亦有部分業者朝向「植物性聚合物」為替代材質,其中蔗糖渣、木薯(yuca)、竹子、馬鈴薯均為可能選項。目前仍相當缺乏此類原料及生產技術,部分業者曾於2019年起就開始尋覓生產容器之機器設備,惟受到疫情以及全球對此類技術高度需求之影響,現今僅有1家廠商之生產設備如期到貨,其他業者均要等到明(2022)年7月才可能取得。
儘管業界向政府反映無法落實此法規之現實問題,秘魯國會亦有不同黨派在法規生效前,提出2項法案盼可再延緩36個月再禁用保麗龍等單次使用之塑膠製品,惟最終於12月15日遭到駁回。秘國政府認為,禁用保麗龍係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必經的道路,因保麗龍材質需500年才能分解,此類容器很多都流落到大海、湖水等地,並被鳥類或魚類誤食,嚴重迫害生態,因此堅持走向對環保有正面影響之方向。惟秘魯民眾普遍欠缺資源回收意識,再者政府將祭出何種配套措施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