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生命科學投資環境再度亮紅燈。美國藥廠默克(Merck,在歐洲稱 MSD)宣布取消原訂於倫敦設立的 10億英鎊研發中心,並裁撤125個科研職位後,牛津大學前醫學教授、在新冠疫苗推動中扮演關鍵角色的 Sir John Bell 警告,其他大型製藥公司也可能陸續停止對英國投資。
Bell 在 BBC Radio 4 節目受訪時透露,過去半年與多家跨國藥廠執行長會談後,感受到一致態度,即「不會再在英國加碼投資」。他指出,這次默克撤資並非單一事件,而是產業逐漸對英國投資環境失去信心的訊號,恐引發一連串的撤資潮。
默克表示,之所以退出,是因為英國在生命科學投資上的進展不足,加上歷屆政府持續低估創新藥物與疫苗的價值。此舉凸顯英國醫藥市場的結構性問題:
- 藥費支出下降:NHS(英國國民保健署)在藥物上的支出占比,15年前仍為醫療總支出的 15%,如今已降至 9%,遠低於 OECD 國家普遍的 14%至20%。
- 藥價談判僵局:政府與藥廠在藥品價格協商破局,現行「自願定價與取用方案」下,藥廠須返還高達 23.5%至35.6% 的英國營收,遠高於法國(5.7%)與德國(7%),嚴重影響投資意願。
- 產業出走疑慮:除默克外,外界更憂心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也可能轉往美國,衝擊英國生命科學產業的全球地位。
Bell 強調,英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與新創生技公司,但若缺乏大型藥廠的投資與生態系支持,「整個產業將難以維持健全發展」。他並呼籲政府應比照2011年設立「癌症藥物基金」的先例,採取更具創意的政策工具,協助引進創新藥品,挽回投資信心。
英國科學部長 Ian Murray 在國會表示,默克的決定「令人深感失望」,並稱此舉部分源自全球成本削減與美國市場壓力。然而,化學工業協會執行長 Sharon Todd 則直言:「大型科學企業相繼撤離英國,應該已經為政府敲響警鐘。」她強調,製藥與化工產業不僅是英國的驕傲,更是經濟成長與國家韌性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