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未見減緩,科技須加快因應,法國費加洛報(Le Figaro)日前專文報導五項創新技術,可望協助全球達成2050年之碳中和目標。
一、2025年前-展開碳捕捉(2020 年全球碳排放量340億噸)
全球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Mittal )位於法國北部敦克爾克(Dunkerque)鋼鐵廠將於今(2021)年底試行 DinamX 碳捕捉實驗計畫,利用法國能源智庫IFPEN(IFP Énergies nouvelles )開發之技術,成本可減少三成,高爐釋放的二氧化碳經回收後,須暫存再經管線輸往港口接氣站接收站或逕存地下儲槽。 TotalEnergies 等大型工業集團普遍認為,目前規劃此等設施僅在大型排放源(如鋼鐵廠、水泥廠及焚化爐等)集中之工業園區可行。
根據美商麥肯錫(McKinsey)顧問公司估算,每噸碳捕捉成本約為 65至 150 美元。長期亦將直接捕捉大氣中的碳,目前已有加商Carbon Engineering或瑞士商Climeworks著手進行。到2035 年,必須能捕捉碳排總量四分之一,即 40億噸, 2050 年捕捉量能則須達 70億噸。
二、2028 年-續航力更持久的車用電池(2030 年排碳目標:210億噸*)
目前汽車電池以鋰離子(lithium-ion )電池為主,而法商帥福得(Saft)等數家電池廠正積極研發所謂固態(solide)電池技術,預計於 2026 年至 2028 年間推出,屆時自用車續航力將可達1000公里之里程碑。另一家法商新創公司 Tiamat 則專注開發鈉離子(sodium-ion)技術,優勢在於原料可由法國自產(Solvay化工集團 La Rochelle廠區),且製程不需任何難以取得之鈷、鎳或鋰等稀有金屬。
Tiamat總裁 Hervé Beuffe說明,其技術主要用於不可充電之混合動力車,特別是48V中度混合動力(mild hybrid)車型。該項可超快速充電之專利技術未來亦能輔助氫能車。以法國國家科學中心(CNRS)與法國原子能及替代能源委員會(CEA) 研究團隊為班底的T公司,將在未來兩年與法商 Plastic Omnium 合作推出首款鈉離子電池上市。
三、2030年-廉價綠氫能
以再生能源或核能方式產生之無碳氫能,因其儲電便利之特性,將成為 2030 年後化學、工業及重型貨運等產業之主要能源之一。法國新能源技術與奈米材料創新實驗室(CEA-Liten)團隊經10年研究開發出一項可進行高溫電解(l’électrolyse à haute température)之突破性技術,可更高效生產氫能,並與美商斯倫貝謝(Schlumberger)、法商萬喜(Vinci)及 Vicat等產業集團合資成立Genvia 將該技術商業化,其目標為2030年將綠氫價格拉低,與高汙染之化石燃料製氫相同之價格水準。另一家法商McPhy之技術專長則有利於大規模製氫。
四、2040 年-電解法煉鋼(2040 年目標:7 億噸)
幾世紀以來鋼鐵產業以焦炭煉鋼,造成嚴重汙染,該產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佔全球 5% 至 7%。美商新創公司Boston Metal致力於煉鋼去碳化工法,創始人之一麻省理工學院法籍教授Antoine Allanore 於執行美國NASA自月球表面萃取氧氣之標案時,發現相關電解技術亦可應用於原礦煉鋼,惟目前仍為實驗室小規模示範階段。
五、2050 年-邁向核融合(nuclear fusion)發電(2050 年目標:淨零排放)
幾十年來科學界不斷嘗試以類似恆星內部核融合反應產生能量方式來生產能源。位於法國南部之Iter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之全球最大規模核融合研究計畫應可於2040年之前達致實驗目標,其他較小規模之各類官方與民間計畫亦可望於未來 10至 20 年內取得成果。
報導並引述巴黎高科礦業學院(Mines Paris Tech)副研究員 Greg De Temmerman 之評論指出,第一座反應爐之開發建造當然至關重要,但完整部署亦相當耗時;若對照當初推廣太陽能發電之相同速度佈署核融合發電,此項技術在 2090 年左右應可佔全球能源需求之 1%。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於今年5月18日提出2050年前全球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路線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之排碳量目標。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