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零售新佈局:社區店模式亮相 搶攻「家門口最後1公里」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9月13日,沃爾瑪(Walmart)第四家社區店在深圳寶安開幕。其官方表示,經過測試驗證與迭代升級,深圳地區的社區店已進入規模化落地階段。這是沃爾瑪在中國市場運營的門店中面積最小的類型,被定義為「小、精、近」:門面約500平方公尺,遠小於上萬平方公尺的大賣場;精選約2,000款單品,不同於大賣場販售戶外、寵物、全球購等品類,社區店聚焦「一日五餐」場景規劃商品;選址則圍繞「10分鐘步行生活圈」,強調便利性。

過去幾年,沃爾瑪動作集中在大賣場改造,如今布局社區店將經營革新成果滲入城市角落,觸達更多消費者,最終與大賣場、電商形成互補。當前消費環境快速變動,民眾對「質價比」「健康化」「個人化」需求升級,也重塑著零售格局。

沃爾瑪(Walmart)玩轉自有品牌與「9.9元策略」

在業界紛紛打造自有品牌的現況下,沃爾瑪強調「沃集鮮」「非必要不添加,必要添加極簡化」,產品配料表、店內牆面與海報均突出「0防腐劑」「配方單純」等健康賣點。「天天平價」向來是沃爾瑪的核心策略,社區店內隨處可見明黃色9.99元人民幣(下同)、19.99元價標,透過精簡商品與價格帶、減少中間環節,形成清晰優惠體系。

沃爾瑪布局社區店並非偶然。一方面,消費者需求已變:既重視質價比與品質,也對食品安全、配料表細節有更高要求,同時越來越看重購物便利性,社區店「500公尺、10分鐘到店」的特性,剛好满足即時性、高頻次需求。

不同於將社區店做成大賣場「迷你版」或獨立新業態,沃爾瑪選擇鎖定同一目標客群,依通路需求調整商品體系,呈現效率最大化,打造最适配自身的體系化模式,局部與整體遵循同一經營邏輯,這需要極大戰略定力,也符合當前中國大陸零售市場的變化節奏。

回歸「以顧客為第一」,長期主義顯成效

沃爾瑪對社區店的打造格外謹慎:今年1月已開出首店,直到9月才公布詳細規劃。其核心思路是回歸「以顧客為第一」的初心,這句話貫穿沃爾瑪63年發展歷程,也是其經營核心。

針對自有品牌佔比的疑問,沃爾瑪相關負責人表示:「不會將占比作為衡量指標,這對‘從顧客出發’的戰略沒有意義,重點是顧客反饋,符合需求的就是好商品。」談及選址邏輯,他也強調:「顧客需要我們開在哪,我們就開在哪,不論大店、社區店還是APP,都要讓顧客以喜歡的方式買到高品質、高質價比的商品。」

在社區店成為零售「風口」、業者紛紛跑馬圈地時,沃爾瑪走了一條穩健路徑:不盲目跟風擴張,每一步都圍繞消費者需求驗證;不把開店速度、自有品牌佔比作為業績噱頭,而是聚焦商品品質、全通路效率與顧客體驗。

社區零售商機:兩岸業者可錯位合作

隨著沃爾瑪等企業加碼社區零售,這一領域也為兩岸業者帶來合作空間。臺灣在精緻烘焙、冷凍速食研發、社區門店細化運營上有成熟經驗,比如連鎖商超的現做便當、特色點心深受民眾喜愛,這類產品開發與品控能力,可與沃爾瑪等大陸零售商的社區店商品矩陣對接,補充「一日五餐」場景的多元選擇;臺灣在生鮮品質管理、會員服務上的細節經驗,也能為大陸社區店提供參考。

對臺灣中小企業而言,可借助沃爾瑪的供應鏈與通路優勢,將手工餅乾、有機農產品等臺灣特色食品引入大陸社區店,透過在地化調整打開市場;大陸龐大的消費規模與全通路運營能力,也能幫臺灣業者進行規模化發展。此外,臺灣在智慧零售技術(如門店數據分析、會員精準營銷)上的布局,可與大陸業者合作落地,共同優化社區店運營效率,最終完成兩岸零售產業優勢互補。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