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翻譯整理:駐義大利代表處經濟組
歐盟理事會於2025年9月29日通過「Omnibus I」法案,含括簡化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相關規定,以減輕歐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行政負擔及合規成本。該法案將於近日刊登於歐盟官方公報,並於刊登後第三天生效。
本次主要修正要點包括:
- 設定新的「最低門檻(de minimis)」,每年每家進口商累計進口量不超過50公噸的貨物,將不受CBAM規範約束。進口小量貨物的中小企業及個人將可受惠。
- 為避免營運中斷,將允許進口商在2026年初等待CBAM註冊期間,依規定條件持續進口CBAM貨物。
- 另有針對CBAM貨物進口商的簡化措施,涵蓋授權程序、數據收集、排放計算、核查規定以及授權申報人的財務責任計算,亦調整罰則等規定。
惟相關諮詢公司指出,不宜僅將CBAM視為海關或稅務規定,需視為ESG策略的一環。新的申報門檻及相關簡化措施雖改變風險範疇,但追蹤義務仍然存在;提醒歐洲廠商:
- 即便低於申報門檻,企業仍需監控進口量與供應商,以證明可享免責。
- 超過門檻者需將CBAM數據納入永續報告,確保與範疇3(Scope 3)排放數據一致。
- 新規定報告更具策略性,需要評估能力,而非僅止於合規。
同時建議:
- 重新思考供應鏈:高碳排放的非歐盟供應商可能失去優勢,CBAM有助推動更環保或本地供應商。
- 以透明度展示合規:即使非強制,納入CBAM數據的ESG報告可提升企業信譽。
- 預見法規動向:門檻、涵蓋產業及標準可能變動,提前準備可降低未來風險。
- 對齊ESRS標準:2025年10月即將批准的新ESRS版本,要求氣候、供應鏈與風險管理的整合更加緊密。
CBAM不只是稅務機制,更是歐洲新治理模式的強烈信號:污染者付費。非歐盟國家進口商必須因應調整,也有機會透過此機制脫穎而出。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