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日本物價上漲帶來之影響事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日本經濟新聞本(2022)年2月19日報導,日本近來因能源價格攀升及日圓貶值,若扣除通信費用下跌之影響,包含生鮮食品在內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約達2%。一般生活必需品及服務業等已逐漸漲價,惟薪資水準卻未見跟隨物價調升。

日本總務省2月18日公布本年1月CPI顯示,儘管綜合指數只小幅上升,惟個別品項出現通貨膨脹之跡象,究其主因為原油價格上漲所致,以CPI來看上升17.9%,上漲率創41年來新高紀錄。漁船燃料費用增加造成魚類價格上升,溫室栽培成本增加亦使草莓價格上漲24%。

另一方面,由於去年春季大型電信業者導入廉價方案影響,手機等通信費用下跌53.6%,造成CPI綜合指數減少1.47%,若無此因素影響,將使CPI上升率近逼2%。

日圓貶值造成進口價格上升,亦為物價上漲之重要因素。本年1月起,大型食品業者將進口成本轉嫁予消費者之情況顯著。由CPI來看,美奶滋、咖哩與人造奶油分別上漲12.9%、12.3%與11.2%。此外,外食方面也受到波及。日圓貶值使1月進口牛肉與國產牛肉價格分別增加10%與2.1%,導致牛丼飯平均漲價9%,3大業者Sukiya、吉野家與松屋自去年12月起均紛紛調漲菜單價格。

除了能源價格攀升及日圓貶值,另一致使物價上漲的因素為半導體不足及物流網停滯造成之供給不足。零組件調度困難導致廠商提高價格,例如相機之價格上漲12.3%,Canon、Sony與Nicon等大型業者為增加收益而專注於生產高價格商品,去年秋季零售店面已開始出現低價產品缺貨之情況。

本年1月企業物價指數亦上升8.6%,創1980年以來新高,與CPI上升率相差達8%。此外,另一值得關注的是物價上漲與薪資成長之關連性。美國雇用相關統計顯示,本年1月平均時薪較去年同期上漲5.7%,而日本去年12月之名目薪資則仍不見起色。對此專家認為日本勞動市場未如美歐等國嚴重人手不足,因此薪資未見提升。

若消費者購買力未能增加,短期物價上漲將導致消費逐漸冷卻,不會帶來持續物價上漲,因此企業在價格轉嫁手段上必須謹慎。過去日本亦發生物價上漲後未能穩定而再度下跌,反復發生之情形。例如2008年因原油價格上漲造成CPI上升達2.4%,復因雷曼兄弟金融危機物價急落,2014年提高消費稅至8%又促使CPI上升3.4%。

持續性物價上漲帶動經濟成長穩定之因素,由物價提升帶來需求擴大的良好循環係不可或缺,惟日本之「供需落差」在去年第3季已達27兆日圓。爰此,多數經濟學者不認為日本此波物價上漲會在中長期趨於穩定;日本總合研究所松村秀樹表示,雖有物價上漲之助力,惟無法克服內需疲弱,CPI上升率最終將僅0.5%左右 。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