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機遇篇》 全球養殖趨勢 養殖王國的起伏 屬於臺灣的競爭策略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臺灣水產養殖藉由科技實力重拾競爭力,從規模化養殖競爭之中走出一條路;面對產業趨勢,如何實現科技永續養殖,成養殖業者在全球競爭的轉捩點。

 「你有想過在未來餐桌上,魚肉取代牛、雞、豬等肉類成為主流嗎?」聯合國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上看100億人,食物產量必須增加70%,才能避免糧荒發生。全球暖化更讓這個未來成真機率大增,畜牧業飼養需大面積砍伐樹林、使用大量水資源,並產生龐大溫室氣體。反之食用魚的飼養則更加永續環保,光在飼料與食物轉化效率中,魚肉是牛肉的6倍、豬肉的4倍。

根據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2022年的〈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報告,世界水產養殖規模年年增長,早在2013年水產養殖產所供給人類食用數量,已超越海洋捕撈,且以每年5%~8%的速度快速成長,1990年至2020年,全球水產養殖年產增長609%,年均增速6.7%,主要供人類食用的水生動物,從1990年的1,310萬噸,到2020年的8,750萬噸,而近20年全球漁業產量的成長有96%都來自水產養殖。

全球水產養殖蓬勃發展,尤其亞洲國家就占世界總產量的88%,而在1970年代,全世界44%草蝦從養殖王國之稱的臺灣出口,如今過往光環彷彿銷聲匿跡,但臺灣水產養殖的轉型之路其實已經走了許久。

養殖王國的興衰 內外部因素疊加

臺灣曾有過有許多代名詞,雨傘王國、製鞋王國、自行車王國等名號,為臺灣賺取大量外匯收入,其中「養殖王國」所代表的水產養殖,更在1987年達至頂峰,外銷金額達30億美元。那時臺灣在水產養殖做到多項世界第一,例如:在1968年世界首例成功人工繁殖草蝦、1979年人工繁殖虱目魚;1987年草蝦外銷全球第一;2012石斑產值世界第一,臺灣水產養殖可說技術與底蘊深厚。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所長張錦宜指出,臺灣那時得以領先全球有三大因素:「一是養殖起步比別人早、二是完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三是人工完全配合飼料的開發。」當其他國家還在仰賴野生捕撈時,臺灣從1960年代就開始發展養殖技術,而人工繁殖的突破更是重要,奠定穩定的產業基礎,不再靠天吃飯仰賴天然苗。另外如人工完全配合飼料的開發,也就是不再需要天然餌料,這些周邊產業的支持更讓水產養殖可以工業化、高密度生產。

但好景不常,當勞力密集、集約式生產模式不再靈驗,眾多競爭對手加入戰局等,內外部因素疊加後,臺灣水產養殖不復興盛。張錦宜說道:「以蝦類舉例,當泰國、越南、印尼發覺蝦子全世界都在吃,投入養殖時隨便一個廠都上萬公頃,臺灣所有養殖面積加起來也才4萬公頃,一個拿督擁有的養殖廠就是3萬公頃。」

臺灣養殖策略 迭代優勢養殖物種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對於臺灣水產養殖失落一說談到:「並不是草蝦崩盤,臺灣的水產養殖就沒落了,虱目魚、石斑、午仔,漁民其實輪換了很多新魚種,只是沒有以往高速的發展,但全球養殖產業以每年5%到10%成長,而我們只有1%,相較來說就陷入失落。」

侯彥隆指出目前臺灣出口養殖物種,以吳郭魚、虱目魚、金目鱸、石斑、午仔魚為主,養殖策略以發展高單價海水魚與可外銷魚種。但臺灣也面臨亞洲國家的劇烈競爭,例如:印尼與菲律賓政府戰略扶持虱目魚產業增產,2018年產量合計已經超過120萬公噸,臺灣年產約6萬噸,魚苗也仰賴印尼;中國大陸石斑養殖規模是臺灣數倍,臺灣目前僅在品質占據優勢;東南亞雖還無法人工繁殖午仔魚,但野生捕撈興盛。

當臺灣在產量、規模、價格都難以與他國競爭,只能以養殖魚種不斷更替的方式維持競爭優勢。1968年當草蝦做到世界第一完全人工繁殖,1970年代成為主要養殖物種;接下是石斑魚養殖維持約20年,1999年達至高峰;目前則以午仔魚養殖銜接。但侯彥隆坦言:「臺灣養殖漁業一直有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問題,但當中國大陸是我們最大的競爭對手,也是主要市場時,就陷入兩難之中。」

五大轉型契機 

解決資源枯竭與競爭力不足

面對周遭鄰國的競爭、自身環境的劣勢,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如何突破停滯困境,重現產業競爭力,張錦宜指出:「臺灣應走回以往前沿的技術開發道路。」當同樣的養殖物種,周邊國家紛紛進場養殖,在土地資源、規模數量臺灣一定比不過,我們只好走在人家前面,也就是新魚種、新技術的開發。侯彥隆也談及:「面對極端氣候、疫病問題,設施化養殖、科技化養殖是大趨勢。而臺灣的個體化養殖模式也應調整,像挪威過往鮭魚產業集結,呈現金字塔三角形結構,才更健康有競爭力。」

1.漁業資源復育物種繁殖計畫:

高經濟魚種研發與養殖競爭力不足

水試所目前推動將臺灣周邊高經濟魚種,開發成新養殖物種,比如黑喉、紅喉、土魠、白鯧、紅目鰱、鬼頭刀等深水魚種。該計畫結合漁業與養殖研究專家,跨學科開發高經濟物種養殖技術,結合以往漁業對魚種的生殖生態學研究、老船長的捕獵經驗,定位深海魚種,在適當位置、繁殖季節時進行捕撈,運用減壓技術、現場採精採卵,進行資源復育與馴化育成種魚。

以生活於水深200公尺的黑喉為例,每公斤最高可賣到新臺幣1,000元,但漁獲量從過往4,000公噸降至近年500公噸,資源量嚴重下降。如今透過連續3年的資源復育計畫,每年可孵化魚苗3至4萬尾,大部分進行放流復育,一部分進行育成種魚研究,如今已完成世界首例黑喉稚魚育成,下一步就是能不能變成真正的種魚。張錦宜指出:「以此種產官學模式合作,臺灣技術還能再領先20年。」

2.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

抵禦氣候風險、物種復育改良

未來誰掌握種原誰就可占據優勢地位,當未來氣候愈趨極端與難以預測,擁有種原庫,就有機會配出適合生存的品系。水試所就利用非洲耐鹽性吳郭魚與體型大品種雜交,育成海水吳郭魚,這都需要種原庫的幫助。

水試所已興建3座種原庫,在彰化的淡水魚種原庫、臺東的溫帶魚種原庫、澎湖的特有種種原庫,另將興建屏東的蝦藻類種原庫、臺南的海水魚與甲殼類種原庫、雲林的貝類種原庫,如今已保存162種養殖物種。

3.漁電共生:

全設施化養殖,抗極端氣候

張錦宜談到漁電共生有機會翻轉養殖業,臺灣受颱風、東北季風、梅雨等影響,加上未來氣候變遷加劇,設施化室內養殖能有效抵禦氣候風險,降低強降雨與氣溫遽變影響。漁電共生模式也能讓廠商負擔設施化成本,與漁民互利共生,而未來在面對氣候變遷,哪個國家更具氣候韌性,就更具競爭優勢。

水試所更提出「白蝦年增產1萬噸計畫」,因臺灣白蝦年消費市場3至4萬噸,年生產1萬噸,有2萬噸依賴進口,為何不由臺灣市場來賺。水試所研究1年1公頃室內養殖白蝦年產約40公噸,如果輔導250公頃1年就可增加1萬噸產量。而光2023年漁電共生核准1,200公頃,有效養殖面積580公頃,水試所預估只要輔導5家漁電共生業者飼養白蝦,就能達成1年生產1萬噸的目標。

4.科技化養殖:

智慧養殖模組輸出

侯彥隆指出全球養殖業面對兩大問題:「一是極端氣候形成的暴雨、缺水、高溫。二是養殖魚塭疫病愈發頻繁。」尤其臺灣以小規模個體戶為主,所需付出的成本也就更高。設施化與科技化養殖是目前的主要解方,能有效阻隔外界環境變因,讓風險從不可控變為可控。科技化養殖包含現在的智慧養殖設備、AIoT等,例如:智慧化室內循環水養殖系統,較傳統魚塭減少80%用水、50%人力,單位生產面積提高5倍。

水試所則在開發自動化全時病原性弧菌檢測系統,納入自動監測的日常管理中,只要驗證可行,就是不同於業界的競爭力,臺灣的智慧養殖模組也能做到整廠輸出外銷國際。

5.重塑產業結構:

金字塔大中小型企業

臺灣養殖業特點都是小個體戶,沒有中大型養殖集團引領發展,侯彥隆認為臺灣養殖漁業可學習挪威互相整併,形成金字塔三角型的產業結構,有大型集團、中型企業與個體戶組成,大集團能在國際上找訂單,當回過頭來做養殖,也能引領個體戶符合國際市場,知道如何改善與調整。臺灣有個大問題是:「找不到客戶,不知道賣到哪裡去。」

泰國、印尼、越南都有大型養殖業者或是歐美集團進駐,像是印尼要發展虱目魚產業,日本的飼料場、冷凍場就在當地設廠,大集團能憑藉資源與技術,將整條產業鏈做起來,相對來說臺灣就缺乏這種能力。因此侯彥隆也樂觀看待漁電共生的模式,藉由能源商資本整合產業的破碎化。

國際各有專精技術 

臺灣多樣性、漁電共生為特色

放眼國際,臺灣在養殖多樣性、物種繁殖技術上居領先地位,全世界可養殖物種300多種,臺灣能夠養殖的就有150種,帛琉與汶萊就訝異於他們常吃的臭肚魚在臺灣屏東就有在養殖,特地來臺取經。而臺灣的漁電共生模式更是國際關注,當綠電愈發重要,臺灣的經驗與技術就愈發珍貴,臺灣也是世界廠商的重要測試基地,耐鹽、耐腐蝕、地震、颱風、季風測試,都能提供全面性的數據資料。

在養殖技術各國也有其獨到專長之處,像日本不是養殖興盛大國,但在特殊魚種鰻魚、黑鮪魚上,養殖技術獨步全球;以色列則擅長用科技輔助農牧業,如農業上的滴灌技術,就由以色列研發而出。而泰國、越南這些擁有天然資源的養殖大國,技術也不容小覷,張錦宜指出:「臺灣是學界優先於產業,他們則是相反,當產業規模擴大,自然帶動大學與國家的研究機構跟進,如泰國目前的蝦病研究就世界聞名。」

四大產業趨勢 搶攻藍海市場

綜觀全球,在野生捕撈資源持續減少,水產養殖成主導漁業的大趨勢,順應全球發展養殖漁業也能對糧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海洋吸收約30%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做出重大貢獻。在糧食面,水產養殖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食物來源,是人類獲取優質低碳蛋白質的龐大「藍色糧倉」;經濟面上全球約有12%的人口依賴漁業生存;生態環境面上,有研究指出如打造海藻森林,能有效應對氣候變遷,另外貝類養殖也能改善水質重構生態系,如美國紐約港的10億牡蠣計畫(Billion Oyster Project)。

張錦宜也指出未來水產養殖的四大趨勢與機會,其中少刺易食就是鮭魚食用盛行世界的原因之一,新加坡研究認為土魠魚有機會與鮭魚競爭,因為土魠魚切片後與鮭魚一樣,近乎無刺,這也是臺灣土魠魚養殖的未來機會。另外現今魚飼料中還會使用20%的魚粉,魚粉也是由捕撈魚獲所製成(非食用魚類),張錦宜說道:「全世界水產養殖規模如要突破,這是一個重大瓶頸,誰能率先研發成功將占據重大優勢。」

       1.水產養殖規模與占比將持續提升

       2.全面智慧化自動化管理

       3.少刺易食魚類將成主流

       4.尋找魚飼料中的魚粉替代方案

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認為永續水產養殖是未來重大投資機會,各國也加強對水產養殖的投資,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投資40億美元,實現漁業自給自足;法國從歐盟委員會獲得5億6,700萬歐元(約5億9,800萬美元)的資金,用於「促進水產養殖和漁業部門生態轉型」;愛爾蘭投資2,000萬美元,加速該國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增長。張錦宜說道:「水產養殖競爭如今呈白熱化,開創屬於臺灣的藍海市場,是臺灣水產養殖的未來。」

【 閱讀更詳盡內容,請參閱經貿透視雙周刊 】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