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本(2024)年2月16日報導,日本內閣府於本年2月15日公布2023年以美元計價之日本名目GDP為4兆2,106億美元,少於德國的4兆4,561億美元,日本經濟規模下滑至全球第4名。日本經濟規模於1968年超過德國(當年的西德),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後於2010年被中國超越後成為全球第3大經濟體。本次闊別半世紀再次被德國超越,經濟規模排名下滑至全球第4。
-
2023年日本企業獲利良好,股市持續上揚,然而日本經濟整體未能雨露均霑。2023年10至12月日本經濟連續2季負成長。工資上調幅度未能跟上物價上漲水準及人手短缺,導致消費及投資不振。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之10至12月國內生產毛額(GDP)速報,在排除物價波動影響後,GDP較上季下跌0.1%,換算為年率則下跌0.4%。內需持續不振,個人消費較上季衰退0.2%,設備投資則係減少0.1%,消費及投資皆為連3季負成長。
-
根據去(2023)年12月日本銀行發布之景氣短期展望,預計2023會計年度盈利不論企業規模及產業別平均將成長4.0%。企業盈利能力提高。根據法人企業統計,2023年1至9月平均銷售淨利率為7.1%,較5年前改善超過1個百分點。另本年2月15日,日經平均股價創下34年來之新高,收盤價達到3萬8,000日元。企業之優良業績支撐日本股市實現歷史性新高。
-
惟前述盈利成長並未惠及家庭收入。去年10至12月之實質薪資較前(2022)年同期下降1.9%,連續9季呈現負成長。工資上調幅度未能穩定超過物價上漲水準。倘本年春季勞資談判中無法實現大幅度薪資調整,個人消費將難以回升。
-
日本企業投資意願強烈,但實際生產設備並未增加。根據日本銀行去年12月之景氣短期展望調查,2023年度之設備投資計劃額度不論企業規模及產業皆成長12.6%。然而,人手短缺及人手不足造成工廠建設延期等供應面之限制成為實現投資計畫之阻礙。例如日本美妝大廠KOSE公司在山梨縣南阿爾卑斯市建設之新工廠,原定2025年完工之工期已延期至2026年。儘管企業已下訂生產設備,但卻遲遲未能交貨。截至2023年11月,生產設備下單至交貨為止之平均時間已超過14個月。根據內閣府之數據,這是自2010年以來之最高水準。
-
本次日德經濟規模逆轉係在雙方經濟成長低迷之情況下發生。德國由於烏克蘭危機導致高通膨及歐洲央行(ECB)實施急劇升息,2023年實質GDP負成長0.1%。日本2023年整年之實際經濟成長率為1.9%,連續3年保持正成長,但成長幅度平穩。
-
根據三菱UFJ Research & Consulting分析,本次日本名目GDP輸給德國之主因為日幣大幅貶值。倘歐元匯率與日德名目GDP中之物價因素保持不變,在1美元兌132日圓的匯率水準下,日德兩國名目GDP規模相等。
-
導致日德經濟規模逆轉之日圓貶值,部分源自日本經濟長期未能提升成長力。在過去20年中,日本一直依賴寬鬆貨幣政策及財政支出刺激需求,卻未能有效促進產業轉型。
-
根據世界銀行2022年之數據,以15至64歲之工作人口之人均實質GDP來看,日本約為6.16萬美元,比德國少約10%。要促成日本GDP重返全球第3,需持續努力提高生產力。
-
日本和德國都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勞動力短缺將對經濟成長形成負面影響。要實現經濟再成長,必須推動包括同工同酬在內之相關措施,挖掘高齡人口之潛在勞動力;此外進一步吸引像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TSMC)般之外人直接投資(FDI)亦至為重要。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