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10月20日報導,新加坡約95%的電力依賴天然氣,其中一半為液化天然氣。天然氣主要成分為甲烷(methane),可在極低溫下(攝氏零下161度)轉變為液化天然氣。與氣態相比,液化後的天然氣體積縮減至600分之一,大幅降低長途運輸的成本。惟液化天然氣無法直接用於發電,因此運抵星國後須加溫,使其恢復為氣態,以供發電。
二、 星國的液化天然氣主要進口自澳洲及卡達等國。天然氣雖為最清潔的石化燃料,但要將天然氣由液體轉化為可發電的氣體,須消耗大量電力,在能源產業仍屬高碳排放領域,占星國總碳排放量約四成。新加坡位處於熱帶地區,海水常年保持在約攝氏30度,星國利用海水的自然溫度,採用「海水開架式氣化器」(Seawater Open Rack Vapouriser),為液化天然氣氣化提供所需熱能,大幅節省能源。
三、 星國裕廊島上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於2013年啟用,由「新加坡液化天然氣公司」(SLNG)管理。該接收站內設有7個「海水開架式氣化器」,每天從新加坡海峽抽取約相等於365個奧林匹克泳池的海水量。使用前,海水經過濾後再加入氯消毒,處理後的海水會沿著氣化器內的換熱面板流動,加熱裡面的液化天然氣,使其恢復為氣體。氣態天然氣之後會傳送至全國天然氣網路,與來自馬來西亞及印尼的天然氣混合,為發電廠提供燃料。
四、 新加坡刻正建造第2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計最遲在2030年投入使用。星國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早前指出,未來20年,天然氣仍將是星國重要的電力來源,但占比預計將從目前的約95%下降至少於一半。
五、 SLNG營運副總裁洪佩佩表示,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天然氣仍是星國重要的電力來源,因此業者應盡可能降低發電的碳足跡。寒帶國家通常採用「浸沒式燃燒氣化器」(Submerged Combustion Vapouriser),透過加熱水來完成氣化,星國接收站亦配備該套備用設備。與之相比,「海水開架式氣化器」因可移動零件較少,故障率低,加上海水供應充足,是一種可靠的選擇。
六、 此外,液化天然氣氣化過程中將釋放出大量冷能。目前,液化天然氣冷能的利用尚不普及,主要原因包括技術要求高、適合利用冷能的場所須靠近接收站以減少運輸途中損耗,以及經濟效益有限等。洪副總裁透露,該公司刻正與業界夥伴探討利用這些冷能的可行方案,目前仍處於初步階段。例如,可將冷能用於資料中心降溫、食品冷藏,或液化二氧化碳以支持碳捕捉與封存。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