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10月17日報導,星國總統尚達曼於10月15日在美國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演講表示,儘管開放、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曾帶來全球繁榮,但如今整體氛圍已經發生變化,尤其是在發達經濟體中,對開放與國際合作的熱情皆已經減弱,多邊主義及國家間互利共贏的信念處於80年來最弱的階段。不過,全球秩序轉變期亦為重振多邊主義、推動各國創造優質就業與強化國際合作的契機。
二、 尚達曼總統指出,全球經濟與社會壓力加劇各國「零和思維」(即群體之間此消彼漲)的蔓延,削弱全球合作意願。美國已逐漸退出開放市場與國際合作的領導角色,戰後建立的多邊秩序如今已難以重現,世界格局亦從單極走向多極。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各國國內政策失衡,沒有充分扶助受衝擊的勞動者,有些國家甚至在推行貿易自由化時削減社會援助,導致社會不滿與失衡。
三、 在重振多邊主義方面,尚達曼總統認為,各國應改革現有體系並建立新的合作模式,透過協調與集體行動共同因應全球挑戰,避免低收入國家經濟發展倒退所帶來的跨境衝擊。世界貿易組織為當前全球最高層級的貿易治理機構,雖面臨重創,但成員國仍應將危機視為推動改革的契機。
四、 尚達曼總統強調,秩序轉變的過渡期凸顯重振多邊主義及發展新型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否則世界將面臨漫長且混亂的全球領導真空期,陷入持續惡化的失序局面。國際貿易原本就有輸贏,但近30年來全球南北貿易快速成長,發達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薪資及成本差距加劇貿易收益分配的不均,亦擴大得失情緒。為避免此一局面,各國不僅要重振多邊合作體系,亦必須在國內推行更有力的就業政策,讓技能培訓與媒合成為公共政策的核心。
五、 尚達曼總統警告,全球刻正面臨嚴重的世代交替就業危機,未來10年將有12億年輕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其中8億人可能找不到工作,此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將最顯著。即使在東亞及發達國家,年輕人亦面臨低薪、低技能或受人工智慧衝擊的困境。倘人工智慧進一步加速該趨勢,新冠疫情期間曾面對教育中斷的一代,可能再次受創,在職業生涯中失去向上發展的階梯。對此,尚達曼總統提出3項因應方向:
(一) 加大投資技術與職業教育,糾正中等教育後之教育階段過度學術化的問題;
(二) 建立智慧技能媒合系統,協助勞動者更好地掌握市場需求與雇主對接;
(三) 主動支援因科技與競爭被淘汰的勞動者,協助其重啟職業生涯。
六、 尚達曼總統認為,工業政策或許重新受到重視,但成功的就業條件必須具備「社會政策的工業化規模」,因此應充分開發人力潛能,持續深化與提升技能,並在過程中促進社會流動。惟該項工作不能交由市場自行完成,而應透過政府、企業、工會、社區組織及個人的合作,讓每個人皆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此為一項龐大而複雜的工程,卻常在各國推行狹義經濟型工業政策的過程中被忽視。
七、 尚達曼總統指出,所有國家,無論大小,皆應參與AI安全的政策對話與科學交流,共同制定合理的防護機制。例如,近期在新加坡首次於亞洲舉辦的「國際表徵學習大會」,即吸引來自美國與中國各約2,000名與會者;「新加坡人工智慧大會」亦匯聚約100名頂尖AI科學家及中、美學者。此新興領域目前尚無有關AI安全的多邊協議,但各國聯盟必須儘快行動,不能等到AI風險發生時才開始因應。
八、 專家預測,不受約束的AI發展或將帶來廣泛且不可預測的結果,必須設立「防護欄」加以防範。但各國單憑自身力量無法因應這些風險,必須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國際聯盟,共同推動AI的負責任發展與使用。尚達曼總統認為,AI安全是中、美兩國可相互合作的領域之一,無論是在醫療及交通體系的營運,或避免引發軍事衝突及防止自主化戰爭失控,雙方皆對此方面的治理感興趣。
九、 中、美兩個不同經濟體系之間的合作,可被視為自然界的「交界帶」,同樣蘊含巨大的活力與創造力,「交界帶」倘處理得當,將成為兩國共同繁榮的源泉,亦為世界最強大的創新引擎;處理不當,兩大體系日漸脫鉤,世界則將面臨愈加嚴峻的風險。因此,中、美競爭不一定是必須消除的威脅,亦可成為商機,將有助推動全球創新,將理念轉化為解決方案,並降低成本,讓各國受益。作為中、美之間的中介者及前沿領域的合作夥伴,小國在此方面亦應占有一席之地。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