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居高且最具彈性】別忽視養殖漁業及其用水的重要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蘋果新聞網/李武忠 農漁經學者】2021.04.27

論者表示,台灣經濟結構已產生重大變化,養殖漁業用水在農業部門用水中效益居高且最具彈性,不能再被忽視。示意圖,為白蝦水產養殖池。資料照片(于維德攝)

養殖漁業已被公認為人類未來海產的主要來源,預計到2030年,水產養殖產量將佔全球食用魚供應量的62%,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養魚離不開水,特別是集約化養殖,對水的依賴程度更大,只是水產養殖與農業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可依養殖種類不同,分別在淡水、半淡鹹水和海水環境中進行,目前全球養殖魚類供應主要依賴淡水養殖,2018年淡水養殖共生產了5130萬公噸養殖食用魚類,佔全球養殖食用魚類總產量的62.5%。

水產養殖生產系統相當多元,包括水塘、稻田、箱網、水道及海域等,許多水產養殖活動被視為非消耗性生產系統(如箱網養殖和海水養殖),並不會減少環境中的水資源,且可以透過與其他農業生產活動相結合(如稻田養魚、魚菜共生、農漁牧綜合經營等),用同樣的水量來生產兩種或兩種以上產品,有助於農漁民收入的增加,何況有報告稱,農業和水產養殖綜合系統的耗水量比傳統水產養殖系統降低了80%至90%;魚菜共生系統生產蔬菜的耗水量比農田種植少90%左右。這些生產模式都是因應未來極端氣候的良方,值得政府重視。

過去基於改善農漁民生計,促進漁村經濟發展,台灣許多不適合耕作的土地及低窪地區,被改闢成魚塭用以養魚,也確實發揮相當大的功能,並為台灣贏得養殖王國美譽。然因過去政府並未針對養殖用水做周全考量及規劃,許多魚塭在無水源供應的情況下,係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長期下來導致部分地區地層嚴重下陷,沿岸海域遭到污染,養殖漁業面臨極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後政府透過調整養殖魚種、養殖技術改進、鼓勵設置簡易循環水設施、建立海水統籌供應站、推廣海水養殖、自然生態養殖、室內超集約養殖等措施,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的情況,才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養殖漁業用水不足的問題始終存在(養殖用水只佔農業用水總量的7.47%),此次乾旱亦對部分地區養殖產業造成很大的困擾,在中南部仍然可見養殖戶抽取地下水應急的場景,養殖用水須配合產業未來發展需要做妥適調整。

這些年政府對農業的重視,明顯高於漁業(包括水產養殖),投入農業的經費也遠遠超過漁業,台灣養殖漁業受到病害、政策、市場等不利因素影響,昔日風華早已不復見,目前水產養殖產量近30 萬公噸,產值約375億元新台幣。

鑑於水產對人類未來糧食及健康膳食供應的重要性,且台灣發展水產養殖根基尚在,面對未來極端氣候將成為常態,有關養殖所需綠能節水技術、設施及供配水相關規劃暨工程建設,應該積極來推動,例如最近研發的超集約化養殖系統雖然投資成本高,技術含金量高,但節水效果佳,平均生產每公斤魚品的用水量低至300公升,有時甚至更低,可減少對淡水的依賴。

蔡政府為了達到2025年綠能發電量(包括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佔總發電量2成目標,在未經審慎評估且技術未確立的情況下,採邊穿邊修改的方式,將大量的魚塭改為漁電共生,並給予業者高額的太陽能發電補貼且長達20年,許多養殖戶因無力支付高額魚塭租金,而失去生產工具,可預期未來台灣養殖規模及產量將大幅減少,不僅魚價可能升高,需仰賴進口的風險也會提高,顯與國際重視養殖漁業的趨勢背道而馳,台灣養殖漁業應朝多元化發展。

台灣這波乾旱嚴重缺水危機,可望進入梅雨季後獲得解除。鑑於台灣經濟結構已經產生重大變化,為符合實際需求,國內有關用地以及用水,均有必要做更妥適的規畫與分配,而養殖漁業用水在農業部門用水中效益居高且最具彈性,不能再被忽視!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