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報:專家不期待台積電能迅速對德國晶圓廠投資做出決定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資料來源:德國商報(Handelsblatt)、集邦科技(TrendForce)產業諮詢研究機構
文號:1124040060號
 

根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4月17日報導,德國對台積電(TSMC)在歐洲投資設立晶圓廠一事,可能須要更多耐心等待。相較部分媒體稱,TSMC可能會在德國薩克森邦的德勒斯登(Dresden)建立首家歐洲晶圓廠,且在德國教研部長Bettina Stark-Watzinger(FDP自民黨)2023年3月臺灣行後,德國薩克森邦科學廳長Sebastian Gemkow繼於4月中旬也將率團訪臺,希望深化臺德雙方的研究合作,台積電公關發言人Michael Kramer對此則未有表示,僅回應企業會依客戶意願儘量配合,「企業可提供的部分價值是地理位置上的靈活性」。 而對於臺方表示G廳長一行在臺訪問進展順利,亦未獲K發言人證實,其原因就在部分要點尚未釐清,畢竟在歐洲設立晶圓廠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有望獲利。

鑒此,臺灣專家認為現階段公開宣布設立新廠的可能性不大。半導體分析師Lucy Chen(Isaiah Research /以賽亞調研機構副總經理陳逸萍)研判,台積電在2023年還不會宣布決定,可能等到2024年。集邦科技(TrendForce)產業諮詢研究機構技術分析師Joanne Chiao也認為,臺德雙方仍處於早期談判階段,伊甚至認為會延至2025年再行公布決定。另據臺灣電子產業專業媒體《DigiTimes》報導,雙方討論著重補貼金額與潛在合作夥伴之參與,可能會就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博世(Bosch)作為歐洲晶圓廠的合資(Joint-Venture)夥伴進行評估。

Bosch在德勒斯登已擁有一座新晶圓工廠,並於機場周邊增加擴建。Lucy Chen分析,儘管德國汽車業極希望台積電能來設廠,但如果補貼不夠高,則台積電在國外成本明顯高於臺灣之考量下,將不會輕易赴歐,因為賭注過大不符合公司及股東利益。

其次,高生產成本也為台積電及其他投資者帶來龐大壓力。以台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預估營運成本高出臺灣50%的40億美元工廠為例,創始人張忠謀先生(Morris Chang)於3月曾提到,上述假設還過於樂觀,實際成本恐將是其2倍。至於其他晶圓製造商,如競爭對手英特爾(Intel)亦有類似問題,與德國政府就薩安邦馬格德堡(Magdeburg)晶圓廠之補貼金額,業已協商一段時間,英特爾希望德方補助再加碼。由於晶圓市場目前表現不佳,對企業資產負債表造成壓力,TrendForce分析師Chiao並不認為,投資者會希望這個時間點再宣布成立新工廠。

德國商報另提及,台積電正處於全球化的第3波浪潮。繼1992年在美國成立半導體公司以來,重大問題長期不斷。2000年後於中國設廠,晶圓產業強勁成長,也令臺灣即使在無重大客戶壓力下,仍因本土人力稀缺而考慮赴海外建廠,進一步擴大與他國的技術交流與深化合作關係。

在美國重要客戶蘋果品牌的吸引力下,台積電不僅按計畫在亞利桑那州製造蘋果手機所需的5奈米晶片,且同意製造更小的3奈米晶片。至於德國是否可採日本模式設廠,則令人存疑。台積電在日本為電子及汽車業建造相對較大的晶圓廠,不僅獲得高額補貼,索尼(Sony)、豐田(Toyota)及其零配件供應商電裝(Denso,汽車業第5大晶圓生產商)等大型企業,也作為投資者參與其中。日本人不僅提供金援,甚至還有Know-how。令臺灣人感興趣的Sony圖像感應器技術,不僅就在新建的台積電廠旁, Sony擅長的半導體三維封裝,更提升臺、日相互交流。此外,台積電也正與日本設備與材料供應商,籌備設立半導體工業晶圓製造研究中心。

依據TrendForce資料,晶圓代工中長期的供需狀態將逐漸傾向各區多元產能布局,近年來全球將共有超過20座晶圓廠新建計畫,包含臺灣5座、美國5座、中國6座、歐洲4座、日韓及新加坡4座。地緣政治雖促使各國對半導體在地化生產意識提升,然晶圓代工廠除了考量商業與成本結構之外,尚有各國政府補助政策、滿足客戶在地化生產需求,同時又要維持供需平衡。所以未來產品的多元性、訂價策略是晶圓代工廠的營運關鍵。德國商報文末指出,德國最終是否能順利吸引到晶圓大廠前來投資,需搭配更多的配套(補助),而不是僅用一句簡單的「歐洲市場需求量很大」就想畢其功於一役。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