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能源政策出現重大轉變。臨時政府能源、水資源與灌溉部(Ministry of Energy, Water Resources and Irrigation, MoEWRI)部長 Kulman Ghising 宣布,能源組合中對太陽能設下的 10% 最低上限將被移除,政府鼓勵「能生產多少就生產多少」。這一政策改變不僅回應了產業界的訴求,也凸顯尼泊爾在實現淨零排放與能源安全之間尋求平衡的決心。
長期以來,尼泊爾在能源政策上雖以水力發電為主,但在推動再生能源的多元化上顯得緩慢。尼泊爾再生能源聯合會(Renewable Energy Confederation of Nepal, RECON)代表超過500家私營企業與組織,涵蓋小水電、太陽能、風能與生質能等領域。他們遞交的備忘錄要求移除太陽能限制,並提出短期與長期行動計畫,包括推動分散式發電、淨電表制度、屋頂太陽能,以及鼓勵公私合作(PPP)。這些建議反映出產業界對政策靈活性和投資誘因的強烈需求。
在金融面向,RECON 提出擴大綠色融資機制,包括綠色債券、混合融資與碳市場,以減少投資風險,並建議提供稅務與關稅優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呼籲推動「Made in Nepal – Make in Nepal」,建立本地再生能源零件製造與組裝產業,既能增加就業,也能降低對進口的依賴。這一點與尼泊爾在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下追求能源自主的需求高度契合。
技術推廣方面,政策新焦點涵蓋微水電、太陽能光電與熱能、沼氣、風能以及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並鼓勵與國內外大學合作進行研發。這反映出尼泊爾不僅關注能源生產,也意識到技術創新和知識轉移的重要性。同時,政策中設定再生能源在能源組合中提升至25%的目標,象徵著政府正為更長遠的能源轉型鋪路。
從社會層面來看,RECON 特別強調婦女、青年與邊緣化群體的參與,無論是在就業、創業或能源治理中都需納入。這展現出能源轉型不僅是技術與經濟議題,也是社會公平與包容的挑戰。地方政府則被建議賦予更大權限,成為能源規劃與供應的核心單位,將能源轉型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連結。
國際合作也是政策關鍵。尼泊爾計畫善用《巴黎協定》第六條(Article 6)及自願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的機制,並加強與印度、中國大陸、歐盟及多邊機構合作,以確保技術轉移與氣候融資的到位。這對一個能源進口依賴度高的國家來說,既是戰略需求,也是一種氣候外交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