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興都庫什地區蘊藏豐富再生能源 卻仍大多未開發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最新報告顯示,涵蓋不丹在內的喜馬拉雅興都庫什(Hindu Kush Himalaya, HKH)地區,雖然擁有龐大的再生能源潛力,但仍然能源匱乏。

HKH橫跨八個國家,居住人口近二十億,被譽為「亞洲水塔」。該地區的河流與高原具有巨大的水力、太陽能與風能潛力。然而,目前仍有超過4,700萬人無電可用,超過五億人生活在多重貧困之中,並高度依賴薪柴和農作物殘餘物等傳統燃料。

清潔能源僅占該區域一次能源總供應的6.1%,遠低於超過3.5太瓦的技術潛力。單是水力發電的潛力就達882吉瓦,但至今僅開發了一半。

在八個HKH國家中,不丹在清潔能源領域表現突出。不丹與尼泊爾的發電結構100%來自再生能源,主要依靠水力發電,而不丹更實現了全民用電普及。根據報告,不丹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總供應的近38%,是該地區最高的比例。

然而,不丹僅開發了潛力的一小部分——在3萬兆瓦的水力潛力中僅利用了3,490兆瓦(約8%),而在1.2萬兆瓦的太陽能潛力中僅開發了23兆瓦多一點。政府計畫到2040年新增15,000兆瓦水力與5,000兆瓦太陽能,將現有容量提高三倍。僅水力發電一項,每年就需投入15至16億美元,對於GDP僅約30億美元的不丹而言,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

能源悖論與氣候挑戰

儘管是不丹的水力出口國,但該國卻面臨能源悖論。冬季電力缺口不斷擴大,2024年高峰需求達1,026兆瓦,而穩定供應能力僅623兆瓦。

由於氣候變遷導致河川流量下降,水力發電的可靠性降低,這反而為太陽能擴展創造了契機。最新的《國家太陽能發展藍圖》(National Solar Energy Roadmap)已確定潛力區域,其中Bumthang、Wangduephodrang與Trongsa合計具備超過4,500兆瓦的太陽能潛力。

不丹在能源政策上也迎來轉捩點。2025年頒布的《國家能源政策》(National Energy Policy 2025)首次允許私人與外國投資者參與太陽能項目,這對該國能源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氣候變遷正重塑水文模式,增加冰湖潰決與極端天氣事件的風險。區域內近三分之二的水電專案均暴露於冰川相關危害中。

經濟、社會與合作挑戰

除了氣候威脅外,ICIMOD報告還指出了多重挑戰,包括高昂的資本成本、有限的財政資源、生態顧慮與地緣政治的複雜性。

報告建議,透過跨境電力貿易、共享技術平台與共同的災害風險策略來推動區域合作,才能釋放HKH的全部潛力。當前的合作多為雙邊模式,例如印度自不丹與尼泊爾進口水電。ICIMOD呼籲各國將此類安排升級為更廣泛的區域框架,以促進能源高效交換與韌性規劃的協調。

報告進一步指出,進展取決於超越單純貿易的合作。它主張建立連結水資源、能源與農業的共同策略,推動區域技術中心,以及集體的災害風險管理,這些都是釋放HKH資源潛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