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及疫情爆發後促使部分企業改採「中國加一(China Plus One)」策略,把生產基地分別放在中國加上一個東南亞國家,例如越南、印尼或泰國,以達到分散風險效果。印度工業總會(CII)與顧問公司Kearney最近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全球「中國加一」情緒的帶動下,預估至2026年,印度紡織品出口將較2019 年疫情爆發前的360億美元,成長81%,達到650億美元,創造 750~1,00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其中約160億美元的成長可能直接來自中國加一情緒影響,原因在於印度的戰略深度較越南或孟加拉大。Kearney合夥人Siddharth Jain表示,通過產業巨頭的正確行動及印度政府的計劃,至2026 年印度的紡織品出口應可達到該目標,意味9-10%的複合年增長率,再加上國內消費的增長,將可能推動印度國內紡織品總產值達到1,600 億美元。
主要成長的紡織品為布料,預估可成長40億美元,使印度成為區域布料中心,從棉紡織品開始然後擴展至其他類別。在家用紡織品方面也是如此,利用現有優勢擴大全球客戶群,增加 40 億美元。在人造纖維及紗線方面,預計將增長25 億至30億美元。另一方面,在潛在的國內需求增長支持下,目標科技紡織品可增加20億美元。Kearney另一合夥人Neelesh Hundekari表示,疫情引發後全球貿易份額重新分配及採購模式重新調整,轉為“中國加一”採購,為印度紡織業轉虧為盈並重新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提供絕佳機會。雖然印度紡織產業在農場及工廠共僱用近4,500萬人,但在全球貿易的表現卻與其能力不符,2015-2019年出口下降 3%,2020年下降18.7%,反觀同一時期,孟加拉及越南等其他低成本國家在全球貿易的比重則增加。近期印度紡織品的貿易表現不佳是由多項因素造成的,包括成本劣勢,例如印度的電力成本比孟加拉高30~40%,且與主要進口國如歐盟、英國及加拿大間缺乏自由或優惠貿易協議,為出口商帶來定價壓力,另外幾乎所有高資本紡織機械仰賴進口,使得廠商很難獲得合理的投資回報,加上相較於中國大陸製造商,印度製造商的交貨期較長,使印度在時尚領域缺乏競爭力。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