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資本支出加速,中國大陸雲端產業積極追趕美國腳步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近年人工智慧(AI)熱潮持續升溫,全球科技巨擘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算力軍備競賽」。華爾街各大投行紛紛上調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的資本支出預測,AI基礎建設投資進入多年度成長週期。

根據摩根士丹利最新報告指出,AI投資仍處於早期階段,預期到2027年雲服務大廠的資本支出與銷售額比率將達26%,接近2000年網路泡沫高峰時期的32%。市場普遍預測,2025年至2027年間,AI相關企業的資本支出將從4,500億美元逐年成長至5,400億美元。若再加上尚未啟動的租賃合約,總額將超過3,350億美元。

儘管部分市場人士擔心泡沫風險,但多數分析認為,這波浪潮並非投機炒作,而是科技產業的結構性競爭。微軟、Google、亞馬遜、Meta與甲骨文等公司持續擴大對GPU、資料中心與電力基礎建設的投入,誰能率先掌握AI模型訓練與應用生態的主導權,將在未來市場中取得長期優勢。

AI模型訓練成本高昂,僅有資金與技術兼備的雲端業者能負擔得起。這也導致市場出現明顯的「馬太效應」──領先者在資料、模型與算力上的累積優勢難以被後進者追趕。

花旗集團則指出,企業對AI應用的實際需求正驅動投資快速擴張,並非2000年的網路泡沫重演。該行預估2026年AI資本支出將達4,900億美元,2029年前累計規模將突破2.8兆美元,顯示AI基礎建設已成為全球資本市場最關注的投資主軸之一。

在資本支出快速成長的同時,「算力租賃」也逐漸成為主流。由於自建資料中心需耗費巨資,許多雲端服務商改採租賃方式,以降低現金流壓力並提升資本運用效率。例如微軟與甲骨文的租賃金額已占其年度資本支出的重要部分。摩根士丹利觀察,2024年至2026年間,甲骨文的租賃承諾增加230%,Meta更超過300%,顯示雲端業者正積極採取「輕資產化」策略。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在AI資本支出方面也展現強勁動能。投行Jefferies指出,過去一年中國大陸主要雲端業者的資本開支約為450億美元,雖仍低於美國的2,910億美元,但差距正逐步縮小。自2024年底起,中國大陸雲服務商的資本支出占營收比重已超越美國,2025年第二季更達到121%。

阿里巴巴、百度與騰訊等企業正加大對AI與雲服務的投入,DeepSeek等新興AI企業更成為推動投資熱潮的催化劑。阿里巴巴預計未來三年在AI與雲端領域的資本支出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Jefferies分析,中國大陸雲端產業仍處於滲透率提升與商用應用擴張的早期階段,尤其在企業用戶(B2B)市場成長空間巨大。隨著AI推理需求暴增,愈來愈多企業將運算業務搬上雲端,以降低自建成本並提升運算效率。

此外,生成式AI的發展也帶動對基礎設施的長期需求,包括高效能伺服器、AI晶片、儲存設備與冷卻系統等。未來幾年內,這些供應鏈環節將持續受惠於AI資本支出擴張。整體而言,AI競賽已進入「硬體與算力」並重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