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唯一智慧自行車產線在大甲 巨大為何選擇回台升級供應鏈?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一場全球供應鏈的大遷徙已然開始。隨著中美貿易戰讓世界分成兩大陣營,台灣企業如何找一條活路?朝智慧化轉型、採取雙邊攻略的全球第一大自行車廠巨大機械,便是其中代表。

台灣時間5月6日凌晨,美國總統川普宣布,5月10日開始,對中國輸美總值2000億美元的商品,課徵25%關稅。

兩則不到兩百字的推特發文,彷彿一把火,瞬間點燃貿易戰引信,從廣東沿海一路北上到山東、天津,燒遍大半中國製造業。(看更多貿易戰文章

只見火燒上身,曾替中國創造逾4000億美元出口金額的工廠,趕忙研擬對策,有些甚至停下產線、關上鐵門,指向地圖的另一個方向——印度、越南、印尼……,準備撤出中國。

這場牽動全球供應鏈的大遷徙,隨著戰火愈燒愈烈,才正要開始。

企業備戰:全球唯一智慧自行車產線

海洋的另一端,來到位於台灣中部的台中大甲。省道台一線不遠處的工廠裡,整齊劃一的機器手臂反覆動作著,不到幾秒鐘,就將三支銀白色的管件,組成自行車車架,準備裝上車輪,馳騁全世界。

看似平靜的鄉間工廠,正為了一觸即發的貿易戰火,積極備戰。(延伸閱讀:巨大機械 未來決定現在

「一定要做自動化,這樣才是進可攻、退可守,」巨大機械董事長杜綉珍帶著《天下》記者穿梭在廠區內,首度對外界展示,目前全球唯一的自行車智慧產線。

47年前,巨大機械創辦人劉金標在大甲創業,憑著台灣頭家冒險犯難的精神,將捷安特品牌帶到50多國,打響MIT製造能量。

但如今,當全球貿易高牆四起,作為全球自行車產業龍頭,也不得不調整腳步,在中美兩強對峙下,找出一條活路。

三年前從劉金標手中接下董座大位,即便沒多久就遇上逆風,台灣自行車出口量陷入衰退,杜綉珍的語氣卻十分堅定,「以前我們就是一個中國『凸』全世界,現在這個模式已經not sustainable(不能持續)!」(延伸閱讀:巨大集團杜綉珍:以前一個中國「騎」全世界,現在要短鏈供應

當中國再也不是「世界工廠」,巨大就像其他企業一樣,必須對去、留做出抉擇,面對全球化浪潮退去的新時代。

變局1:慢球化來了——短鏈革命,企業雙邊攻略

今年1月,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人》以「全球化停了,慢球化來了」為題,大膽指出,全球商業規則將徹底被改寫。

從1990年代開始,企業信奉的自由貿易恐遭拋棄,取而代之的則是保護主義崛起,雙邊貿易談判盛行,供應鏈正往離家更近之地挪移。這正是川普發動貿易戰的背景,也是全球化速度愈來愈慢的原因。

早已習慣提著一卡皮箱、到處飛的台商,對此感受最深。

「因為我們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小國,必須向外做生意,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全球化了,台灣不可能自己關門等死啊,」研華科技執行董事何春盛強調。

他分析,雖然中美貿易戰開打,但課徵25%關稅,只是迫使台商盡快做出選擇。近幾年中國政府有意識地「騰籠換鳥」,淘汰傳統產業,加上節節上升的人力成本,才是製造業離開中國的根本因素。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截至2018年,台商對中國投資金額已連續四年衰退,流向東南亞、印度等地,往製造成本更低的國家佈局。另一群台商,考慮的則不是成本,反而選擇到目標市場設廠,朝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轉型。

「這也就是所謂的『短鏈革命』,供應鏈、組裝都盡量靠近市場,讓產品出貨速度更快、更有彈性,」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張超群說。(延伸閱讀:親愛的,我把供應鏈縮短了!全球製造業的世紀大遷徙

當全球化腳步放慢,如何重新平衡供應鏈佈局,成為企業的一大難題。

作為全球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巨大正好見證了中國經濟開放,製造業快速起飛,以及台商一路走來的轉變。

巨大原本在全球有9座生產基地,其中昆山、天津、成都廠,分別供應中國內需與外銷市場。去年第四季,卻關閉成都廠,這也是巨大成立40多年來,第一次關閉海外工廠,引發外界譁然。

變局2:價值導向——走向高端,貼近市場

眼看成都廠營運陷入低潮,為了這個決定,杜綉珍整整猶豫兩年半,「很多人說不要關,關起來很難聽。但沒有效益本來就應該關,要能取能捨。」

沒想到,人口不到1000萬的匈牙利,竟成為巨大繼中國後下一個目的地。

不像其他台商,選擇離開中國、遷往東南亞,巨大卻遠赴歐洲設廠,為什麼?

「我們不想再重複同一件事,以前中國,現在去東南亞,難道下一步要去非洲嗎?」杜綉珍認為,台商逐水草而居的時代遲早會過去,企業思考的重點,應該從成本變成價值,如何縮短供應鏈、貼近市場,即時滿足當地客戶需求。(延伸閱讀:自己的市場自己顧,海外製造退燒,就地生產當道

因此,把工廠搬到位於歐洲中心的匈牙利,原本供應歐洲市場、產能早已滿載的荷蘭廠,就不用再靠中國和台灣廠支援,千里迢迢把產品運到歐洲,之後整車都能在新廠完成。

歐洲向來是最重要的高階市場,近年快速崛起的電動自行車風潮,不僅受歐洲人歡迎,更是巨大的下一個成長引擎。

為了跨出這一步,巨大正加緊練兵。而台灣,正是最好的實驗場。

升級關鍵1:建立數位化能力

攤開經濟部公布的台商回台投資名單,自今年1月1日實施至6月上旬為止,已有69家業者通過審查,預計投資金額近3700億。巨大也名列其中,將投資50億,用在蓋新總部與擴充自動化產線。

雖然成為政府點名的指標廠商,杜綉珍卻強調,「巨大從來沒有離開過台灣,怎麼會是回流呢?」一連串投資佈局,都是全盤思考下的決定,不只是一句「回流台灣」那麼簡單。

「中國永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我們不會放棄,放棄就等於讓對手成長。只是會調整成供應內需市場為主,把外銷的部份訂單移回台灣,」杜綉珍說。(延伸閱讀:貿易戰的意外贏家 台灣這3個城市是台商回流首選!

在巨大的規劃中,未來中國和歐洲都將成為區域製造中心,直接供應當地市場,台灣則是永遠的研發基地,這樣才能走得比對手更快、更遠。

正因如此,何春盛認為,即便因中美貿易戰,台商陸續回流,台灣成為眼下最適合的避風港,但長遠來看,「你還是必須往市場走。」

何春盛舉例,研華早已增加對美投資,擴大原有的伊利諾州工廠,把過去在中國完成組裝和出貨,拉到美國進行,針對客戶需求客製化調整,就近滿足當地市場。也因為從單純賣產品變成賣服務,毛利率更是一般電子代工廠的六、七倍以上。(延伸閱讀:平衡貿易逆差 研華何春盛:美國製造是新趨勢

但要重新平衡供應鏈,從中國製造、全球行銷的模式,變成在地製造、在地行銷,關鍵之一在於,建立數位化能力,落實智慧製造。

升級關鍵2:發揮新的聚落效應

走進巨大的智慧化產線,現場工作人員向《天下》記者解釋,過去靠人工操作金屬加工機,需要十五道工序才能做成一支鋁的管件,現在用雷射自動切割機,卻可以一次完成。

台灣練兵,複製到全世界。待明年歐洲新廠啟用,也將引進同樣的智慧化產線,做到研發、生產、財務、庫存等全方位數據化管理,將第一線的客戶需求,快速回饋到製造端改進。

「自動化是為了讓品質穩定,人都會出錯。當你對產品的要求更極致、更精準,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杜綉珍說。

即便做到自動化,還有另一項因素,也是影響台商佈局的重要關鍵:供應商的移動速度,能否形成新的聚落效應。

5月中旬,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便在法說會上表示,製造業遷徙不如外界想的簡單,「要移的話,整個供應鏈要一起挪移,這不是設備搬過去就好,要有聚落才可以。」(延伸閱讀:光碟機工程師的逆襲 從筆電到德國汽車產線,這台MIT機器人都能做

升級關鍵3:強化跨國管理能力

過去20年,全球化大浪盛行,中國順勢打開大門,成為製造分工體系下最大的受益者。如今,當企業為了分散風險,調整供應鏈佈局,從中國走向世界,反而更考驗其跨國管理能力。

這對台灣來說,是挑戰,卻也是轉機。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便指出,全球製造供應鏈重組之際,除了協助台商回台或南向發展,政府更應把握機會,運用台灣既有的產業優勢,如高科技、精密機械、汽車零件等,協助來台投資業者對接相關資源。

如此一來,也能替本土產業開拓新商機,藉由和國際企業合作,提升競爭力。

「最重要的是深耕台灣、佈局全球,」生產據點遍及美、亞、非的宏遠興業總經理葉清來也提醒,台商不管往哪遷移,唯有持續在台灣投資研發、技術與人才,才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新技術,輸出到海外,成為發展最重要的根本。(延伸閱讀:30年紡織廠如何靠「未來工廠」,把夕陽產業變成太陽?

走出掛著「GIANT」招牌的老工廠,現在行經台中新科路,便能看見正在興建中、高聳入雲的巨大新總部。除了代表全球第一的領導地位,看似也像人的脊椎,支撐這個年營收逾600億的模範企業,邁出嶄新的一步。

「這正好象徵巨大一直以來的信念,舞動台灣,就是舞動全世界,」杜綉珍自信地說。

資料來源: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