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科技業展現韌性,但就業成長與新創數量放緩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儘管經歷兩年的戰爭挑戰,以色列科技產業仍展現韌性,新創募資正持續復甦,2025 年有望成為科技併購退出的創紀錄一年。

但以色列創新局週三在新報告中警告,令人憂心的跡象顯示,當地科技業能否持續作為國內最大、成長最快的經濟引擎已受到質疑。

報告指出,經過十年快速成長後,科技業在就業與產出方面出現停滯,復甦的投資尚未帶來更多招聘。同時,新創公司成立數量下降,以色列創投基金募資大幅減少。

創新局執行長 Dror Bin 表示:「2025 年揭示了以色列高科技的雙面故事。一方面,以色列鞏固了其作為全球深科技中心的地位,在西方僅次於美國,擁有逾 1,500 家活躍公司,吸引超過三分之一的本地高科技投資;但另一方面,科技產出停滯、研發人員數量下滑、新創數量比過去十年大幅減少、創投募資縮水,這些不是邊緣數據,而是嚴重的風險訊號。」

報告顯示,科技業約占以色列 GDP 的 17%,以及出口的一半以上,但已連續兩年無增長。科技就業成長率自 2023 年起降至年增不到 2%,相較於前十年多數時間維持 5% 以上。2025 年上半年,以色列約有 40.3 萬人受僱於科技業,占全體勞動力的 11.5%,其中研發職位較去年同期減少 6.5%。

科技業員工繳納的稅收超過全國稅收的三分之一,顯示該產業對於戰後經濟復甦的重要性。

然而,報告也指出,目前人工智慧的導入尚未對勞動生產率帶來可測量的影響。高利率、全球地緣衝突、以色列持續的戰爭,以及業界員工長時間的後備役,都可能影響產出。

雖然如此,2025 年正成為以色列科技業併購退出的創紀錄之年,包括 Google 以 320 億美元收購 Wiz,以及 Palo Alto 以 250 億美元收購 CyberArk。

以色列仍排名全球第五大新創募資中心,僅次於舊金山、紐約、倫敦與波士頓。但投資高度集中在資安與企業軟體兩大領域,顯示技術多元性不足、創新力道下降。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是新創數量持續萎縮。2024 年以色列僅成立約 500 家新創,低於 2023 年的 622 家,更不到十年前的一千家。大部分新創集中於以色列既有優勢領域,如企業軟體、金融科技、電商與資安。

Bin 強調:「各國政府正投入數千億美元,直接參與科技並塑造半導體、AI、能源等國家價值鏈。若以色列不回應這些變化,將失去比較優勢。這是關鍵時刻,唯有公共政策與私人投資的結合,才能確保今日的成果成為未來經濟競賽中持續領先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