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中,不僅可以感受到工業自動化市場的熱絡,吸引不少與會者參觀,還能發現工業機器人、機械手臂的業者,使出渾身解數展示其最新的產品應用。事實上,工業自動化中,頗重要的一環即為將產線的人力做最佳化的應用,因此導入機械手臂或相對應的工業機器人,已成為工業自動化近期發展的重點。而這也意味著,機械手臂市場不但將起飛,同時也將進入戰國時代。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IFR)所做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出貨量創新紀錄,達38萬台,而2018年將有130萬台工業機器人投入產線,被使用在一些較為瑣碎、以人力操作較不符成本,或者以人力執行效果有限的工作上,預估到2019年,工業機器人的安裝量將達260萬台,成長速度相當驚人。該單位並預測,到2020年,工業機器人的供應量將每年成長15%,市場前景可期。因此吸引相當多新進廠商加入戰局,不過,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雖然「一片光明」,但進入市場時將遭遇許多挑戰,包括如何達到智慧化、易用性、數位化、安全性及協同整合…等。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則提醒,工業機器人市場呈現國際大廠大者恆大的態勢,加上相關人才養成不易…等因素,因此如何在競爭日趨激烈工業機器人市場找尋到利基點,將是新進業者跨進市場的重要關鍵。
身為工業機器人市場新秀的達明機器人(Techman Robot),2012年進軍工業機器人市場時,即以協作型機器人為主力,延攬相關人才,在4年時間內即推出產品,成為台灣第一個協作型機器人先鋒。
達明機器人營運長(COO)黃識忠表示,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已歷經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在工業4.0(Industry 4.0)概念的帶動下,工業機器人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達明機器人選擇以協作型機器人投入市場,以期可為導入工業4.0的廠商提供符合需求的產線生產工具,協助提升製造業者的競爭力。而要讓新進的達明機器人在市場站穩腳步,黃識忠強調,不斷創新、將工業機器人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去開發產品、增添智慧化要素,並整合各界資源提供客戶簡單易用的協作型機器人,是達明機器人重要的市場的策略。
目前市場所需的工業機器人已與傳統機械手臂大相逕庭。在工業4.0風潮中,工業機器人必須逐漸脫離圍欄,與第一線工作人員共同協作,不僅如此,工業機器人還必須智慧化,才能滿足市場所需。
有鑑於此,達明機器人的協作型機器人產品規劃之一,即為集結各種智慧化要素。黃識忠認為,智慧化的工業機器人可以直接收集產線或機器人本身的各種資料,讓工廠管理者或是使用者可以直接看到產線最「透明」資訊,並可根據這些資料進行決策或相關處理。
另外,「視覺」是現在工業機器人最需要且最難具備的智慧化功能,可以取代人眼進行自動光學檢測(AOI),提升產品檢驗效能。黃識忠指出,為了將視覺加入協作型機器人中,達明機器人內部R&D研發人員佔比高達50%,因此能夠自行研發機器人所需的視覺功能,並將該功能做到最好。目前達明機器人也開始逐步將人工智慧(AI)導入產品中,強化機器人在AOI及立體3D取樣的效能。此外,達明機器人並以模組化的概念設計協作型機器人,使其可根據產線需求,彈性替換各種功能模組。
不可諱言,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取得一席之地,對新進業者與既有業者來說,都各自有需要努力的部分。黃識忠總結達明機器人的市場策略,他表示:「商機存在於越困難的地方,能夠克服就能牢牢握在手中。」因此達明機器人在技術方面將秉持著創新的態度去研發新產品,並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大展會,強化品牌知名度,讓更多想導入工業4.0的製造商更了解達明機器人可為其帶來的優勢,以進一步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中,脫穎而出。
資料來源: https://www.eettaiwan.com/news/article/20180905NT31P1-Industry-4-0-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