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醫美市場在失序中前進,輕醫美成平臺破局支點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隨著科技和醫學技術的進步,中國大陸消費不斷升級的趨勢,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女性經濟地位的獨立,顏值經濟開始爆發出巨大的市場潛能。

客觀地講,對不少用戶來說,顏值成為社交幣,從而具備了實用價值,對各方面都很優秀就是長相一言難盡的用戶來說,一次整形可能成為改寫人生劇本的轉捩點,所以醫美很容易成為高附加值產業。市場上甚至有人鼓吹,醫美領域誕生“茅臺式企業”只是時間問題。

對醫美賽道的前景充滿信心的有力根據是,與韓國、美國、日本等醫美領域領先國家10%左右的市場滲透率相比,中國大陸醫美市場滲透率僅有2%左右。從融資的熱度看,據天眼查APP中投融數據顯示,最近幾年醫療健康領域融資頻繁,融資數量達到9千多件,總金額超過6千億。

疫情之後醫美市場回暖,美團、阿裏等巨頭也來分一杯羹,醫美賽道競爭加劇。那麼,到底什麼才是醫美企業的護城河?在當前的醫美市場中,又存在哪些問題呢?

01

市場失序之時,垂類APP+內容成為市場教育利器

醫美作為一種消費,和醫療消費一樣都是重決策消費。但二者也有區別,醫美的消費屬性大於醫療屬性。

比方說,醫院醫生對患者肯定不會說下次再來,但醫美消費卻有著“成癮性”,很多用戶在嘗試了第一次整形後,很可能重複消費。例如,求美用戶在打玻尿酸後,整個人皮膚緊致,過了有效期後又會恢復到原來的鬆弛狀態,在稟賦效應的作用下,用戶會定期注射玻尿酸。

也就是說,對用戶來說,醫美是一種高粘性消費。另一方面,醫美是典型的高客單價消費,單個SKU價格少則幾千,多則幾十萬,甚至更高。

高客單價和高複購率奠定了一個朝陽行業的基礎,阿裏、美團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悅美、更美、新氧等垂直醫美平臺一邊搶奪優質醫生資源,一邊做內容社區,醫美賽道的競爭呈現白熱化。

醫美賽道的前景一片光明,但是目前來看,涉及麻醉手術等的重醫美需求明顯已經超出了供給,由於醫生資源的有限性在短時間無法很好解決,再加上檸檬市場資訊不透明,讓很多非正規醫美機構有了可乘之機。(註:由於資訊不對稱導致市場崩潰的現象被稱為檸檬市場)

據央視市場研究在2021年3月發佈的《互聯網醫美行業研究》報告,“在醫美行業中,黑市市場規模約占六成”,中國大陸正規醫美機構市場規模約為878億元,而黑市規模約為1367億元。

《2020年中國大陸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顯示,中國大陸合法合規開展醫美專案的機構僅占行業12%。在合法的醫療美容機構中,依然有15%的機構超存在各種違規經營亂象。

據新華網今年1月17日報道,新氧醫美App打著醫療美容旗號,竟存在大量涉黃內容。身著內衣的美女搔首弄姿,網友留言內容淫穢色情,令人咋舌。據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新氧APP平臺存在商家涉售違禁藥,代寫虛假“變美日記”等內容,甚至為了牟利,曾推出可能導致致殘的“小腿神經阻斷術”。

另一家醫美平臺美唄,以“醫美互聯網界的京東”自居,並暗諷像“淘寶”一樣的友商,同時卻在利益驅使下放任“水光針”、“鼻綜合”、“三文魚針”、“芭比”等違規廣告,社區日記打淫穢色情擦邊球也飽受詬病。

利益驅使下,黑醫美的猖獗讓部分求美消費者望而卻步,既給整個醫美行業蒙上一層灰色的面紗,卻又反映了醫美行業的價值和前景。短視頻等流媒體平臺的推廣可以讓用戶有初步的認知,但這些管道魚龍混雜,無法凸顯品牌價值,也無法讓用戶消除遭遇“黑醫美”的顧慮。

02

“大單品策略”為輕醫美賽道注入動力

既然APP在用戶教育上取得突破,醫美藍海中的頭部玩家會如何開展品牌戰略呢?

從供需上來看,重醫美專案需要手術,會帶來創傷,需要齊全的牌照和專業的設備,開設這樣的醫美專案不僅門檻極高,要說服客戶的成本也很高,還面臨著傳統醫院的競爭壓力。

另一方面,重醫美客戶通常是處在名媛圈、貴婦圈的高淨值人群,通常會去醫美行業發達的韓國、日本去做整容,和醫生會保持緊密的聯繫。所以儘管重醫美的溢價很高,醫美平臺在重醫美專案的蛋糕並不大,真正有潛力的大長尾是二三線消費者更容易接受的輕醫美專案。

也就是說,像瘦身、抗衰老、問題修復等輕醫美專案如果行銷得當,可以獲得不錯的轉化率,首次滿意後,從輕醫美到重醫美過渡也更容易被求美者接受。

接下來的問題是,輕醫美專案過於紛繁複雜,消費者眼花繚亂難以決策,醫美APP作為平臺,可以找到各種醫美服務,但對於二線三線城市用戶,當地的醫美機構也很難提供所有的醫美專案,往往是醫生擅長什麼,就提供什麼專案供用戶選擇。

而如果當地的醫院沒有這些服務,平臺就要讓用戶到外地醫院去找醫生,這可能會讓用戶打消念頭。該如何解決這個行業痛點呢?

其實何為高顏值,說到底是被一種自以為主觀的被動標準所定義。愛美用戶看到網紅、明星是什麼樣的顏值,就會傾向於認為什麼長相是好看的。再比如,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亞洲人自然皮膚普遍是黃色,就偏向於美白,西方的白種人就希望美黑。

因此,醫美平臺要想提高轉化率,“選品”是關鍵。平臺已經有了APP,有了內容社區和高MAU,可以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把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地域文化審美洞察清楚,找到最容易風靡的輕醫美專案,提供低價優質的服務打開市場的突破口。

消費市場有一個規律是,重決策且複購率較高的產品或服務,更適合“大單品戰略”,因為品類多會對消費者造成選擇困難,加上醫美的大客單價讓消費決策更謹慎,選擇難上加難。

因此,在馬太效應之下,把“精選”後的輕醫美專案做重點推廣,做成“爆品”醫美專案,這樣的“大單品”戰略或許更容易讓醫美企業脫穎而出。

據艾媒諮詢調研數據顯示,距離第一次輕醫美體驗,29.9%的用戶在2-3個月會產生再次消費的想法,超過1成在一個月內就有複購念頭,證明輕醫美的“上癮”性比較明顯。從醫美企業的角度看,求美用戶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百度原產品副總裁俞軍在《俞軍產品方法論》一書中,對用戶下了這樣的定義: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合集。醫美消費也不例外,輕醫美用戶在打開醫美這扇窗戶之後,後期有可能嘗試更多的醫美專案,甚至溢價更高的重醫美專案。從這個角度看,垂直類醫美平臺的競爭格局和競爭策略都和電商平臺類似,從大單品做出品牌力,形成差異性競爭優勢,再到多元服務,滿足用戶不同維度的需求。

近階段的矛盾或許在於,在用戶多次複購醫美服務後,會和醫生形成強聯結關係,醫生的IP屬性凸顯,就像內容平臺搶奪大V一樣,醫美平臺之間可能要展開一輪醫生搶奪戰。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