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造船市場出現顯著降溫,各國船東普遍抱持觀望態度,新船訂單量下滑。不過,中國大陸造船產業仍展現出強勁韌性,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及手持訂單量等指標上,依舊維持全球領先地位。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理事長刑文華在 2025 年國際海事會展新聞發佈會上指出,全球造船業自 2021 年起連續五年快速成長,目前已進入所謂「超級週期」的關鍵階段。但受地緣政治、減碳壓力與產能因素影響,今年新船訂單明顯下滑。
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統計,上半年中國大陸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及手持訂單量,分別佔全球總量的 51.7%、68.3% 與 64.9%。船舶出口金額也比去年同期成長 18.6%。在此背景下,全中國規模以上的造船企業上半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利潤總額達人民幣 387.4 億元,年增率高達 72.6%,營業收入利潤率則達 9.7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譚乃芬表示,今年上半年不僅獲利創新高,手持訂單量、新船價格指數與營收也都刷新紀錄。更值得注意的是,綠色低碳趨勢正在加速推進。包括 LNG 船、甲醇動力船在內的訂單快速增加,氨燃料電池等零碳船也取得突破。今年上半年,中國新接綠色船舶訂單的國際市佔率達 68.8%,並已涵蓋主要船型。譚乃芬預估,2025 年全年中國造船完工量將維持在約 5,100 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雖略低於去年,但手持訂單量仍可保持在 2.3 億載重噸以上。
刑文華則指出,隨著國際航運業加快邁向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替代燃料船已成全球新造船市場的核心。根據克拉克森(Clarksons)的最新數據,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訂單中,使用替代燃料的船舶占比達 55.5%,成為市場主流。
據悉, 即將於今年 12 月舉行的 2025 年國際海事展,將設立專門論壇,聚焦替代能源及供應鏈支持,並有來自 16 個國家及地區超過 2,200 家企業參展,規模再創新高,展示最新的海事技術與解決方案。
對於未來發展,譚乃芬認為,雖然地緣政治衝突與貿易保護主義仍可能帶來不確定性,全球經濟與航運業的成長挑戰不小,但綠色轉型的方向已不可逆,將持續成為新造船市場的關鍵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