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於今(2025)年9月19日聚焦兩大議題:其一是「美麗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其二則是「政府採購國產化標準」的政策方向,並同時審議《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修訂草案)》。
在政府採購部分,會議強調建立「本國產品標準」,未來政府採購將明確界定特定產品的關鍵元件與核心製程要求,並逐步設立配套措施。此舉被定位為優化制度與確保公平競爭的手段,同時也是對外宣示「外資企業享有國民待遇」的配套政策。不過,實務上將透過「分類設定、合理過渡期」來推動,意味著中國製造商可能在政府採購市場上更具優勢,而外資廠商則需提前調整產業佈局與投資計畫,確保符合新標準。此舉對於依賴中國大陸市場的跨國企業,尤其在電子、設備與高科技零組件領域,具有潛在影響。
在金融領域,會議原則通過《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修訂草案)》,並將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政策重點在於強化金融監管,嚴打非法金融活動,提升銀行業的合規與風險防控能力,以確保金融體系穩定及消費者權益。此舉可視為中國持續加強金融市場法制化管理的重要步驟,也反映當局在面對國內外金融風險時的防禦姿態。
綜合來看,中國大陸此次會議傳遞兩個關鍵訊號:一是政府採購將更加強調「國產化導向」,對外資及臺資企業的市場機會形成新的挑戰;二是金融監理制度持續收緊,意味未來在中國經營的外資金融機構必須更加重視合規與風險管理。對臺灣企業而言,若涉及政府採購市場,需及早評估是否能滿足新標準;金融相關業者則應持續關注監管趨勢,確保在法規環境下穩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