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以來,中國大陸持續採取較為積極的財政政策,透過擴大政府支出支撐經濟回溫。不過,前 10 個月的財政支出增速顯示,今年財政發力節奏有所前置,進入第三季後支出成長轉趨放緩,年末兩個月預期需要追加力道,才能達成年初設定的支出目標。
根據中國大陸財政部統計,前 10 個月廣義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收入約人民幣 22.1 兆元,與去年同期幾乎持平;支出約人民幣 30.7 兆元,年增 5.2%。整體支出規模持續大於收入,赤字幅度擴大至約人民幣 8.6 兆元。
在收入動能弱勢下,支出仍維持 5% 以上成長,代表財政政策保持相當力度,也與前三季約 5.2% 的中國大陸 GDP 成長率大致同步,對經濟穩定具有一定支撐效果。
從支出結構觀察,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更集中投入民生領域,符合官方提出「加大對人民的投資」方向。
前 10 個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人民幣 22.6 兆元,較去年成長 2%。其中民生三大類支出增速均高於平均:
• 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3.8 兆元、年增 9.3%
• 教育支出:3.4 兆元、年增高於平均
• 衛生健康支出:1.7 兆元、亦高於平均
上述增加主要與育兒補助、醫療服務改善等措施有關。例如,中國大陸今年針對 3 歲以下幼兒發放補貼,總額約人民幣 1000 億元,並於 11 月起陸續發放。
相較之下,基礎建設相關支出在一般公共預算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包括農林水、城鄉社區建設均呈現下滑,交通支出則與去年持平。
雖然一般公共預算的基建支出減少,但政府性基金預算(專項債、特別國債等來源)仍是今年重大投資的主要渠道。
前 10 個月政府性基金支出達人民幣 8.1 兆元、年增 15.4%。其中,地方政府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金融機構注資等項目共支出人民幣 4.54 兆元,支持大量交通、能源、城市更新等大型工程開工,有助維持投資規模。
儘管整體支出維持正成長,但第三季起增速顯著下滑,其中 10 月支出甚至出現兩位數下降。若要達成年初訂下全年約 9.3% 的支出成長目標,券商機構估計:
• 11–12 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需年增約 12.9%
• 政府性基金支出需年增超過 40%
去年同期基數偏高,加上今年上半年大量提前動用新增債額度,使得後續支出動能不足,是支出增速放慢的主因。
為確保財政支出強度不減,中央近期啟動多項增量政策:
1. 地方額外增發人民幣 5000 億元專項債
• 3000 億元:用於補充地方綜合財力、化解地方投資項目存量債務、協助處理政府拖欠企業款項
• 2000 億元:專供經濟大省合規項目,帶動有效投資
11 月專項債發行速度明顯加快,前 19 天的發行量已超過 10 月全月。
2.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5000 億元已投放完畢
由中國國家發改委公布,該工具支持逾 2300 個項目,涵蓋:
• 數位經濟
• 人工智慧應用
• 消費基礎設施
• 交通與能源建設
• 城市更新(含地下管網改造等)
總投資規模約人民幣 7 兆元。
整體來看,2025 年前 10 個月中國大陸財政政策呈現「前置發力、年中放緩」的節奏。為達成全年財政支出目標,11–12 月勢必要加大債券發行與支出落地速度。對企業而言,可留意地方專項債與政策性金融工具啟動的項目,提前布局承包機會與供應鏈需求。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