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板生產業者面臨改善環境污染課題

facebooktwitterplurklinkedin

太陽能板生產業者面臨改善環境污染課題


  在能源逐漸短缺的當今,各項替代能源的研究發展和商業化無不火熱。太陽能以具天然能源優勢而被全球各地採用,被譽為最清淨能源,政府及媒體業者無不稱頌太陽能源的優點。在各國政府的大筆資金鼓勵下,太陽能源的運用漸普及,因此我們甚至能在谷歌衛星地圖上看到許多地點有太陽能板反射的亮眼光點。


在一片叫好聲中,我們可能都不知道太陽能發電也有骯髒的一面。太陽能比天然氣更無污染,然而許多太陽能板製造商正在努力解決有害廢棄物的問題。


在美國政府數十億美元的奬勵政策鼓動下,太陽能板製造業每年生產出數百萬片太陽能板,在製程中也產生數百萬磅的污染爛泥和有毒污水。為處理這些物料,業者必須使用卡車或火車從工廠運送至數百或數千哩外的廢料場。專家指出用來運送廢棄物所消耗的汽油燃料並未被考慮計入排碳量內,因此在用以衡量對地球暖化的影響中,太陽能仍被視為較清淨的能源。


  太陽能板製造業的廢棄物問題已引發社會大眾的關切,業界擔心如未解決這個問題,將會損及太陽能為綠色能源的印象。


  有近500家會員的美國太陽能源產業協會(Solar Energy Industries Association, SEIA)指出業界將採取學自電子和半導體工業的經驗來解決污染的問題。太陽能廢棄物的增加與過去五年來業界的迅速增長有直接的關係,即使中國的太陽能工業的產銷愈做愈大,美國仍是太陽能產品的淨出口國,2010年出口約20億美元。


  不少新的太陽能板業者因未投資現場處理設備以進行廢棄物回收而將有害廢棄物運出廠外。美國加州的家用太陽能板生產規模為全美最大,2010年和2011年都成長兩倍,因此其廢棄物問題最為突顯,該州1970年代的法規即要求工廠提報所產出的有害廢棄物數量以及運送至何處。


  新聞媒體合眾社指出加州有41家太陽能板製造廠,包括市場最大的業者和許多新興業者。加州有毒物質廳的資料顯示只有17家提報廢棄物,而在聯邦方面,卻沒有揭示類似數據資料的作法。上述的17家公司中在加州共有44個工廠,從2007年至2011年上半年約共產出4,650萬磅污泥和污水,近97%是送至州內各地的有毒廢棄物場,但約有140萬磅則是運到其他9個州:阿肯色、明尼蘇達、內布拉斯加、羅德島、內華達、華盛頓、猶他、新墨西哥和亞利桑納。


  曾取得53,500萬美元的美國聯邦擔保貸款而倒閉的太陽能業者Solyndra公司即提報約有1,250萬磅的有害廢棄物,大多是染鎘的污水,被運送到廢棄物處理場。該公司破產前約生產了100百萬瓩的太陽能板,可供電給10萬個家庭使用。


  資料亦顯示,有數個在加州矽谷都還在開發其技術中或進行生產前測試的太陽能板工廠,尚未銷售出任何一片太陽能板就產出數百萬磅的有毒廢棄物而。


  雖然這些廢棄物都被認為有毒,然尚無證據顯示對人體有害,因此這些在加州的太陽能板業者雖然有產出有害廢棄物,但都未被因違反廢棄物污染規定而受罰。大多數的有毒污泥是來自製造大陽能板時所使用的水經處理後排放出來的金屬和毒,沒有自設處理設備的業者就將這些污染的水送到指定的廢料場。


  從事太陽能生命周期分析的科學家表示這種廢水和污泥的運送目前尚未被計入碳足跡(碳耗用量)內,很顯然有毒廢水的運送未被列入碳足跡是被疏忽了,實際上運送這些廢水與溫室氣體排放有很大關係。例如一部620萬磅重的大型拖車由加州舊金山灣區運送到1,800哩外的廢料場,大約增加某一特定產品的5%碳足跡。


  約有20年壽命的太陽能板仍為目前最清淨的能源技術,其產出的能源比石化燃料清淨很多。不論是燃煤或是燒天然氣的發電廠,所產生的有毒廢棄物比太陽能板能源的廢棄物多出10倍以上。


  太陽能業界表示其廢棄物有送到指定的儲存設施去,而沒有污染全國的空氣和水,反之,燃煤發電廠則將水銀、鎘和其他毒素直接排放到空氣中,不僅污染空氣也弄髒了土地,更危及民眾的健康。


  環保團體表示太陽能產業需要更加透明,但因為業者漸將生產作業轉至法規較不嚴謹的中國和馬來西亞等地區去而使資訊透明化更加複雜。


  監督矽谷電子產業環保問題的環保團體矽谷毒害聯盟正透過一項廢棄物自動報告記分板制度來努力預防太陽能產業犯與電子業一樣的錯誤。至目前為止,114家太陽能板業者中僅14家有回應,這14家公司都是大型業者,合計約占51%的太陽能板市場。該團體表示整個被認為是綠色產業的太陽能板產業對該聯盟所要求的環保資訊的回應令人沮喪。


  SEIA 鑒於業界應肩負環保社會責任,因而推動一項名為”Solar Commiment”活動,但因無特定產業標準來規範,所以在81家製造商中僅有7家公司簽署該項承諾。SEIA表示應要求更多業者加入,但太陽能板產業為一年輕的產業,且業者目前都面臨外國強勁競爭下的生存問題。